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谁是哈耶克?

  
  《通往奴役之路》一书的主要内容,是借着对极权社会主义的批判,抗议一切反自由、反人性的思想和行动。按照哈耶克的说法,就是要以观念战胜观念。当时世界,二战接近尾声,德国战败已成定局,整个人类的家园到处是残垣断壁,恍若一片废墟。生活世界也遭到了毁损,物质经济方面萧条不振。最可怕的,是思想上的空虚,旧有的知识体系,尤其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知识与信念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质疑。当时,一些学者或多或少的都提出过全权式社会主义观点,主张通过全面计划重构我们的社会。关于这种思想潮流,最具代表性的是曼海姆的《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计划就是把历史地形成的社会重新构造为人类由某一中心位置越来越完美地调控的整体”。面对人们的思想骚动,哈耶克无法沉寂下去,他要回应这种思潮,他要提醒人们,他们所向往的是一条通向奴役的道路。如果沿着这种思想走下去,必然扼杀每个人的自由,没有了自由,也就意味着失去了社会的创造力,按照指令行事的制度将使每个人的思想都受到控制,法治和民主也会受到严重的挑战。 

  
  阿兰说,哈耶克的这本书是站在旷野上的大声疾呼:全权社会主义如果实现了将会带来政治、道德和经济上的奴役。 

  
  哈耶克的观点赢得了很多人的赞同,其中就有当时著名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激情充满朝圣山 

  
  1947年春天,哈耶克决定正式创建一个学社,并在瑞士朝圣山召开第一次跨学科探讨自由主义诸项原则和实际问题的学术会议。哈耶克之所以产生成立学社的想法,是因为他成名之后在很多国家讲学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志同道合的人士,他们对自由主义有着很深刻的认识,他们同样信念法治、自由市场经济、个人的自由与尊严等等自由主义原则,但是在当地往往又孤掌难鸣,无法得到很好的交流。所以,哈耶克为这次会议订立的直接目标,就是为了“替在世界不同地区正为相同理想进行奋斗的、在数量上相对微不足道的一些人提供一次机会,以便他们相互认识,从相互的经验中获益,或许也可以相互鼓励[13]” 

  
  同时,哈耶克也坚信观念的力量,如果欧洲乃至全人类不再陷入奴役之中,就必须要在思想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如果面对压倒性的公共舆论,我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努力地去塑造和引导舆论”,“使自由社会的哲学基础再次成为一个被人们热烈谈论的话题”那么,自由之花就会成为一朵永远的奇葩。 

  
  会议于1947年的4月1日正式召开,在瑞士靠近韦维市(Vevey)的朝圣山(Mont Pelerin)举行,一直持续到10日。有来自10个国家的近39人参加了朝圣山会议,其中不乏有米塞斯、波普尔、弗里德曼等享誉世界的学者。他们之中,既有经济学家、政治学家,也有历史学家和法学家等各个学科的学者,用哈耶克的话说就是:“如果一位经济学家与一位历史学家,或者一位法学家与一位政治学家信奉某些共同的前提,并对我们这个时代的重大问题展开讨论,那么他们间的探讨所能取得的成就,就要比那些对这些基本价值颇具分歧的同一学科的研究者之间的讨论所能获得的成就大得多。”[14]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