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现代性、村庄与私人生活——评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现代性、村庄与私人生活——评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


陈柏峰


【全文】
  

  在一个都市小资情感充斥着媒体和市场的时代,广阔的乡村腹地似乎是情感表达的沙漠。这个时代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关注农民的私人生活,都市里的风花雪月尚且让人们应接不暇,遑论那一向被视为封建、落后的农村?乡土素材的爱情小说逐渐没有了市场,就连农民也开始自己瞧不起自己,而向往那些都市白领们的调情与爱情泡沫。与此同时,对于大部分乡村研究者而言,那些诸如基层政权、农民抗争之类具有“爆炸性”的宏大问题似乎更有吸引力,几乎没有人愿意深入乡村去体会农民的情感表达,而阎云翔的近著《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密关系(1949—1999)》[1]是个例外。 


  

  阎云翔少年时“闯关东”,流浪到黑龙江省下岬村,被该村收留,务农7年,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1986年赴美学习人类学,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1989—2004年,阎八次回访下岬村,对该村进行了持续15年的田野调查,《私人生活的变革》是其研究成果之一,本书获美国2005年度列文森奖。阎以自己在下岬村7年农民的亲身体验和持续15年的田野调查经验,以参与者和旁观者的双重身份进入其中私人生活的情境,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代农村的爱情、婚姻与家庭关系的形象画面。他对半个世纪以来农民的感情体验,有一种同情式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展开其学术分析。 


  

  私人生活的变迁:爱情、婚姻与家庭关系 


  

  广大乡村社会之所以像是情感表达的沙漠,是因为乡村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不被我们关注,也不大容易被都市人群体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社会中的情感表达和爱情想象就是空白。相反,在阎著中,我们可以回溯到1950到1970年代,看到那个时代的农村青年是如何表达爱意、呈现激情的。或许在今天看来,那些情感保守而含蓄,但不可否认,其背后蕴藏着激情。在阎看来,这种激情实质上构成了对传统秩序的挑战,这种挑战不仅是对传统中国家族秩序的挑战,某种程度上也构成了对革命的社会主义集体化秩序的挑战。 


  

  爱情的表达直接导致了年轻人在婚姻上自主性的增长。这个增长经过了一个过程,在婚姻形式上表现为:包办婚姻迅速退出历史的舞台,媒妁之言逐渐流于形式,自由恋爱开始生长,择偶日益自主化。这背后有很多鲜活的事实,可以在阎书中分别找到。如书中提到的支书女儿,为了和心上人在一起,不惜在枕头下藏把剪刀,来威胁试图靠近他的丈夫。她最终的代价也是惨痛的,父亲20年不与她说话,而第二任丈夫事后也呈现出了暴虐的个性。(页59)结果固然惨痛,但爱情的选择,本来就充满风险,无法以此否定爱情本身。只是这样一种对爱情的自由选择,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一点点松动,也开始慢慢萌生出它的趋势。以至于在60年代里,村里的年轻人迎来了自由恋爱的春天。同村男女青年的共同劳动,以及村庄的其它公共活动,为青年人自由恋爱提供了绝好的条件。改革开放后,公共生活的缺乏使得同村人越来越不熟悉,男女青年失去了上述自由恋爱的良好条件,但外出打工的感情和生活互助需要则给了他们新的机会。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