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并不遥远的掌声

并不遥远的掌声


赵兴洪


【全文】
  

  贺卫方教授有一次开玩笑说,北大法学院的教授是一年“倒”一个呀,“刘涌案”陈兴良“倒下”了;“阿甘事件”朱苏力“倒下”了。不过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去年他自己也差点儿英勇地“倒下”——因为提了个“人民法院去掉人民”的学术建议,这位广受欢迎的公共知识分子第一次品尝了“听取骂声一片”的滋味。 


  

  时间进入公元2005年,全国人民都开始建设和谐社会了,可是北大法学院一年“倒”一个教授的“宿命”还在继续。一切似乎都还在重复过去:首先从网络论坛“发难”,然后是针锋相对的两派网友“鏖战”,再后来是平面媒体跟进,最后是不清不楚有理无理一律“倒下”。当然,这次事件也呈现出很多新意,比如攻击的靶子是“血统论”,弘扬的主题是“反歧视、求平等”,更重要的是,主角也有了新人。 


  

  新主角叫陈瑞华。对于七十年代出生的法科学生来说,陈瑞华可能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但是对于八十年代出生的法科学生来说,陈瑞华绝对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这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他的学术随笔《看得见的正义》。同陈兴良、朱苏力一样,他的志趣以及声名本来都在法学界之内,而“自考生歧视事件”把陈瑞华这个名字远播到了全社会。陈瑞华一下子就成了走出学术界的“名人”,可社会公众还需要通过履历来打量他: 


  

  陈瑞华,男,1967年生,山东人,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1989)、法学硕士(1992)、法学博士(1995),北京大学法律学系博士后研究人员(1995—1997),耶鲁大学法学院高级访问学者(2002),“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2005)。1997年起任教于北大法学院,是北大法学院最年轻的教授,也曾经是全国最年轻的法学博士研究生导师。目前已经出版的专著有:《刑事审判原理论》(1997)、《刑事诉讼的前沿问题》(2000)、《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2003)、《程序性制裁理论》(2005)。 


  

  从这份简历我们可以知道,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可能会影响他的为学为人之道:人生经历一帆风顺;学术精英;少年得志;任教于素有桀骜不驯、特立独行传统的北大。窃以为,只有明白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以一种更加平和从而也可能更理性的立场来看待“自考生歧视事件”,才可能看到一个更全面进而也可能更真实的陈瑞华教授。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