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人的保护:中国民法典编撰的价值基础

  

  民法典——在本文所理解的意义上——就是关于“人”的法典,不在这一法典中体现“人的保护”的价值,那又应当在何处呢?


【注释】作者简介:薛军,北京大学法学院讲师

Cf r. , F. Wieacker , Di ri tto Pri vato e S ociet?I ndust riale , t r. it . , di G. Liberati , Napoli , 1974 , pp.7 —8.
Cf r. , G. B. Ferri , Persona umana e f ormaz ioni social i , in S ag gi di di ri tti ci vi le , seconda edizione ,Rimini , 1994.
G. Solari , S ocial ismo e Di ri tto Pri vato , Milano , 1980 , 154ss
参见刘翔《中国传统价值观诠释学》(上海三联书店, 1996 年) , 特别是第二章。
这里我采用“个体主义”的概念, 没有采用“个人主义”的概念。我认为“individualism”的准确的汉语译名应该是“个体主义”, 而不是“个人主义”。在下文中我将论述, “个体” (individual) 与“人”(person)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且“个体主义”这一表述, 能够更加准确地描述“individualism”的内涵, 因为“体”, 在汉语中本来的意思就是“根本”和“依据”的意思。
Cf r. , P. Caroni , S ag gi sul la storia del la codi f icaz ione , Milano , 1998 , pp . 156 —157.
这里所说的团体主义, 是指那种将“团体”作为本位, 认为个体只有在团体中, 并且努力使自己的行为适应于团体的需要和目的, 否则个体的存在就没有意义的思想。因此这里所指的团体主义, 不能混淆于“法团主义”, 后者恰恰支持的是一个作为人的自由结合形态, 在其中实现其成员的目的和利益的组织机制。关于法团主义的基本理论, 参见张静《法团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年) 。
关于法学上的团体主义的理论, 特别是团体具有独立的“群体意志”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参见罗斯科?庞德《法理学》(第1 卷) (邓正来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4 年) 第318 页以下。
Cf r. , G. Solari , S ocial ismo e Di ri tto Pri vato , op. cit . , 88ss ; 蒲鲁东: 《什么是所有权》, 孙署冰译,商务印书馆, 1963 年。
Cf r. , S. Cotta , Persona ( f i losof ia del di ri tto) , voce in Enciclopedia del di ri tto , vol. 33 , Milano , p.163.
Cf r. , S. Cotta , Persona ( f i losof ia del di ri tto) , op . cit . , p. 168.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吴寿彭译, 商务印书馆, 1965 年, 第7 页。
康德:《法的形而上学原理》, 沈叔平译, 商务印书馆, 1991 年, 第48 页。关于康德的永远以人为目的的论述, 另参见卡尔拉伦茨《德国民法通论》(谢怀等译, 法律出版社, 2003 年) 第46 页。
Cf r. , P. Perlingieri , Manuale di Di ri tto Ci vi le , seconda edizione , Napoli , 2000 , p. 42.
关于对民法典中的人的行为标准问题的研究, 参见徐国栋《论市民社会中的市民》, 载《天津社会科学》1994 年第6 期。
纯粹法学走得更远, 甚至认为自然人的概念没有法学意义。参见凯尔森《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6 年) 第9 章。
Cf r. , A. Belvedere , R. Guatini , P. Zatti , V. Zeno Zencovich , Glossario , Milano , 1994 , 318ss.
在德国纳粹和意大利法西斯时代, 可以因某个人基于一定种族这一事实而被限制行为能力。意大利1942 年《民法典》第1 条规定: “由于属于特定的种族而对权利能力的限制”。该规定在法西斯政体垮台后被废除。参见P. Cappellini , I l f ascismo invisibi le , in Quaderni f iorentini , vol. 28 , 1999 , 175ss。
Cf r. , R. von J hering , Scherz und Ernest in der J uris p rudenz , 4ed. , 1891 , p. 418.
Cf r. , M. Bessone & G. Ferrando , Persona f isica nel di ri tto p ri vato , voce in Enciclopedia del Di ri tto ,vol. 33 , Milnao , p. 198.
对精神损害的承认和重视是近年来才发生的事情。Cf r. , M. Franzoni , Dei Fatti I l leci ti , Bologna ,1993 , 1155s。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范扬、张企泰译, 商务印书馆, 1961 年, 第50 页。
Cf r. , F. D. Busnelli & S. Patti , Danno e Res ponsabi l ut?ci vi le , Torino , 2ed. , 2003 , 24ss.
布斯奈里:《意大利的私法体系之概观》, 薛军译, 载《中外法学》2004 年第6 期。
F. Wieacker , Di ri tto Pri vato e S ociet?I ndust riale , op . cit . , 14ss. 具体来说, 刺激人的追逐财富的愿望可以实现财富的快速积累。
从边际效用的角度对财产对人的意义的分析, 参见希拉里?普特南《事实与价值二分法的崩溃》(应奇译, 东方出版社, 2006 年) 第66 页。
作为这种现象的一个特殊的例证就是传统民法理论的“无财产即无人格”的论断。
参见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 商务印书馆, 1964 年) 第18 页以下。
参见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于晓等译, 三联书店, 1987 年) 第45 —46 页。
无论在欧洲还是在美国, 传统民法所持有的所有权神圣的观念在20 世纪后期已经衰落了。一方面出现大量的所有权限制理论, 另一方面在基本性质上不再被看作是目的性的基本权利, 而是一种工具性的“参与到经济生活的组织和发展中”的权利。参见布斯奈里《意大利的私法体系之概观》。
在中国民法典的编撰中, 已经有学者对传统民法的以财产为中心的取向提出了批评, 并且将这样的特征概括为“物文主义”。这样的批评是非常深刻的, 参见徐国栋《两种民法典起草思路: 新人文主义与物文主义》, 载《民法总则论文选萃》,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 第391 页以下。
罗斯科?庞德:《法理学》, 第546 —547 页。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第197 页。
P. 科斯洛夫斯基:《资本主义的伦理学》, 王彤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6 年, 第21 页以下。
在德文中是Geschaef t , 在意大利文中是negozio , 在英文中是t ransaction。
参见米健《法律交易论》, 载《中国法学》2004 年第2 期。
Cf r. , E. Betti , Teoria Generale del Negoz io Giuridico , 2ed. , Napoli , 1994 , p . 182.
Cf r. , M. DpAddio , Cont rattual ismo , voce in Enciclopedia del Diritto , vol. 10 , Milano , 1962 , pp.216 —217.
Cf r. , L. V. Moscarini , I l Contratto a Favore di Terzi , Milano , 1997 , 23ss.
参见徐涤宇《原因理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5 年) 。
民法理论上提出的“无财产即无人格”的论点, 实际上就是这种市场逻辑的后果, 因为无财产者在交换体系中, 不能对他人有效付出, 所以其人格自然不被他人承认。
参见薛军《质疑“无财产就无人格”》, 载《法学》2005 年第2 期。
关于对法律行为理论在后工业化社会中的理论前景, 参见G. B. Ferri , I l Negoz io Gi uri dico tra Libert?e Norma , Rimini , 1986 , 15ss。
Cf r. , P. Perlingieri , ibidem.
Cf r. , P. Perlingieri , Manuale di Di ri tto Ci vi le , op . cit . , p. 49.
民商合一虽然得到大多数民法学者的支持, 但是, 立法体制上的统一, 不应该导致对二者的差别的忽视。事实上, 大陆法系合同法最新的理论发展, 已经几乎颠覆了传统合同法上统一化的理论, 而是认为应该区分民事合同、消费者合同与商事合同等不同的类型并且分别进行规范。参见P. G. Monateri ,I cont ratti di imp resa e i l diritto comuni tario , relazione ineditta。
Cf r. , P. Barcellona , I S oggetti e le Norme , Milano , 1984 , pp. 163 —169.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第142 页。
Cf r. , G. Cazzetta , Critiche social ialcodice e crisi del model lo ottocentesco di uni t?del diritto , in A tti diConvegno sul “Codici : unarif lessione difine mi llennio”, a curadi P. Cappellini e B. Sordi , Milano ,2002 , 309ss.
Cf r. , G. Nocera , I l B inomio Pubblico Privato nella Storia del Diritto , Napoli , 1989.
参见郑玉波《民法总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 第7 —8 页。
Cf r. , G. Solari , S ocialismoe Diritto Privato , op. cit . , 182ss.
在西塞罗的关于“国家”的定义中, 它只被视为人与人之间基于共同利益的伙伴关系而建立的一个集合体, 并且这种联合并非出于人的软弱, 需要一个监护人, 而是根源于人的本性中的某种社会精神。参见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沈叔平、苏力译,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 , 第34 页。
“市民” (civis) 最初是一个统一的概念, 并不仅仅指平民、私人, 它也具有公共的因素, 甚至它最初就是指士兵(执矛夫) 的意思。只是在后来, “市民”的含义才发生缩减, 主要用来指人的私人性的,非公共性的身份。参见F. Serrao , Diritto Privato , Economiae S ociet?nel la S toriadi Roma , vol. 1 ,Napoli , 1993 , 319ss。
关于民法概念的历史演变, 参见阿尔多?贝特鲁奇《从市民法到民法——关于一个概念的内涵及其历史发展的考察》, 薛军译, 载《民法总则论文选萃》,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4 年, 第96 页以下。
黑格尔:《法哲学原理》, 第201 页。在这里黑格尔明确提到: “个别的人, 作为这种国家的市民来说,就是私人”。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