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种观点还对 “不作为侵权或间接侵权归责”说提出批评,认为,在不作为侵权或间接侵权的情况下,社会安全义务对于归责并没有特殊的功能。因为,一方面,作为还是不作为对于过失的确定是不重要的;另一方面,直接或间接侵权也不影响根据《德民》第276条第2款而认定行为人的注意义务。[45]
但该说同时承认,社会安全义务理论的实务价值。每一个注意义务的具体化对于责任法的实务都具有重要意义,[46]因为作为长期以来法院对于相同的事实的判决的结果,一定的判例法已经形成,所以,人们能够认识到那些被法院一再强调的、被明确地确定的注意义务,如商场的注意义务、停车厂的注意义务、汽车驾驶人的注意义务、消防员的注意义务和生产者的注意义务等。[47]因此,社会安全义务值得予以特别关注。[48]
我认为,“注意义务的具体化”说也有一定的道理。此种理论可以有效保证法律的安定性,因为如果仅将社会安全义务作为《德民》276条第2款的具体化,那么,在适用社会安全义务的案件中就不会出现超出823条第1款规定的现象,如过错的认定、举证责任的分配等。但是,这种论说是以否定作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分为前提的。[49]不容否认,作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分,的确有界限模糊之弊。但是,人们借助客观的和评价性的因素,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种模糊性。[50]而且,这种区分对当今的侵权法领域仍然产生着广泛的影响。而“违法性认定范围”说虽然也具有简单、明晰的优点,但是,这种观点也试图突破传统侵权法关于不作为侵权的理论,即将不作为侵权的意义由传统的是否构成“侵害行为”方面,转移到违法性认定方面。我个人认为,这种努力要获得普遍的认同,必须首先彻底地驳倒传统理论,而“违法性认定范围”说并没有完成这一前提性的工作。总之,我认为,只要我们还坚持“作为侵权与不作为侵权、直接侵权与间接侵权的区分”,我们就应当承认,社会安全义务对于不作为侵权或间接侵权的归责的特殊价值。
(二)社会安全义务保护的权益范围之争
1,“所有的权益”说。
此种观点认为,在保护的法益范围方面,社会安全义务和保护性法律具有一致性。[51]也就是说,它可以保护所有的权益,包括权利、法益和一般财产利益等。当然,纯经济损失也在保护之列。持该观点的学者认为,承认社会安全义务可以保护纯经济损失是绝对必要的[52],而且通过分析认为,社会安全义务事实上保护纯经济损失。具体说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从《德民》体系内来看,根据《德民》第831条的规定,雇主对其事物执行助手应当负有监督的义务,这是社会安全义务的一种。如果其事物执行助手因违反《德民》第826条或823条第2款[53]从而造成他人损害,那么,雇主根据《德民》第831条也应当对此损害负责。可见就《德民》本身来看,社会安全义务也可以保护纯经济损失。[54]其二,从《德民》体系外来看,因职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安全义务,是具有保护纯经济损失的功能的。由于此种社会安全义务也可以扩展到非合同当事人,因此,非合同当事人的纯经济损失也可以根据该理论得到保护。[55]
2,“绝对权和法益”说。
此种观点认为,社会安全义务原则上只用于保护绝对权和法益(包括生命、身体、健康和自由)。例外情况下,当社会安全义务与保护纯经济损失的侵权法规范相结合时,社会安全义务也保护纯经济损失,如社会安全义务与《德民》第823条第2款、第824、826、831、832条等结合。[56]也就是说,只有在《德民》第823条第2款、826、831、832条的框架内,一般财产利益才受到保护。[57]
此种观点还对“所有权益”说提出批评,认为,如果社会安全义务保护纯经济损失,那么,因过失造成的纯经济损失将可以获得赔偿。这违背了《德民》的基本立场,即《德民》不仅排斥法国模式的大侵权法一般条款,而且拒绝对于纯经济损失给予一般的侵权法保护。[58]因为如果社会安全义务的违反不限于《德民》第823条第1款所规定的权益的侵害,则将等于事实上是在按照《法国民法典》第1382条构造一个一般条款。[59]另外,进行职业活动,虽然会影响到法律义务的内容,但是在现行法上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责任基础。《德民》第823条以下诸条也没有为其提供一个实定法的基础。[60]而扩张《德民》第823条第1款的保护范围也不是职业责任的事情,因为职业者对因其过失造成的纯经济损失给予赔偿的根据并不存在。[61]
我认为,从立法论的角度来看,主张社会安全义务可以保护“所有的权益”,并非没有道理。但是,这种观点会导致德国侵权法的根本性变化,目前尚难以被广泛接受。另外,因职业行为给第三人带来的纯经济损失问题,实际上可以借助“附保护第三人作用之契约”制度来实现。
(三)社会安全义务的位置之争
因为违反社会安全义务并不是一种独立的侵权行为,而只是构成要件层面或违法性层面的一个要素而已。[62]所以,社会安全义务的位置也成为德国学界争论的一个焦点。
1,“《德民》第823条第1款”说。
此种观点认为,社会安全义务应当置于《德民》第823条第1款。理由如下:其一,《德民》第823条第2款的功能在于,将侵权法之外的保护性法律引入侵权法,但是社会安全义务只是侵权法上的义务,而非保护性法律。[63] 其二,置社会安全义务于《德民》第823条第2款的观点,将导致第823条第1款被不适当地抽空,因为所有的间接侵权和不作为侵权都将被转移到第823条第2款。[64]但是,并不存在任何要抽空该款的理由。[65]其三,《德民》的制订者实际上将不作为侵权和间接侵权都纳入了第823条第1款。如果将这两种侵权行为转移到823条第2款,则违背了“历史解释”的原则。[66]其四,置社会安全义务于《德民》第823条第2款的结果,就是将823条第1款仅限制于直接侵权。这与本款所使用的“侵害”的概念不协调。因为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权益可以因作为或不作为而遭受侵害,这是理所当然的。[67]其五,作为侵权和不作为侵权、直接侵权和间接侵权的区分是十分困难的。如果将社会安全义务置于823条第2款,那么,这种区分的困难就成为一种不确定因素,从而必然影响到823条第1款和第2款在适用范围上的界定。[68]其六,如果置社会安全义务于《德民》第823条第2款,那么,第823条第2款就突然成为德国侵权法的核心条款,而823条第1款仅作为规范直接侵权的特别条款,如此将使得两个条款在体系上的位置颠倒了过来。[69]其七,如果将社会安全义务置于823条第2款,那么,823条第2款就几乎成了“法国式”的侵权法大一般条款,而这是《德民》所排斥的。[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