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学界“集体缺位”物权立法现象的感想
方军
【全文】
一、行政法学界缺位物权立法现象的简要回顾
物权法是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调整因物的物权和利用而产生的民事关系。
物权法的起草工作始于1993年,经过近十年的酝酿,
物权法草案于2002年12月提交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议。鉴于这部法律的重要性,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7月将其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
尽管
物权法归入民事法律的范围,但是由于
物权法的内容涉及到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多个不同法律部门对物权关系的认识和定位,对物权立法的关心与参与的群体远远不是民法学者所能概括的,社会各界对物权立法都对
物权法的制定给予了高度关注,据立法机关统计,仅收到的群众意见就达到1万多件。物权立法中的争议也是境况空前,并且许多问题已经大大超出了民法领域。大家记忆犹新的例证是,
关于物权法草案是否违宪的争议,就是由有关法理学者的质疑所引发的,并且引起了决策层的注意。笔者在本文中不想探讨这些争议中各方论点的谁是谁非,只是想说明作为物权立法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民事法律问题,甚至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法律问题,它的许多规定对经济体制改革乃至于政府体制改革都有重大深远的意义。正因为如此,立法机关对社会公众和学术界的意见也是重视有加,正式的立法论证会多达数次,而相对更加非正式的座谈会则召开了100多次。与此同时,物权立法的过程也显得相当漫长,
物权法正式公布前对草案的审议多达七次,“审议次数之多在我国立法史上是空前的”1 。实践证明,这种立法过程的审慎是非常必要的,对社会公众而言,广泛的参与为不同社会阶层体现其利益诉求提供了难得的机会,对学术界而言,深入思考
物权法中涉及的本领域中重要问题澄清有关观念误区、推动学术研究的良好机遇。正是因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因为理论界不同观点和主张的对峙甚至激烈交锋,物权立法显得更加完善、更为成熟,这体现了民主立法有助于促进科学立法的法治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