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宪政还有多远
石聚航
【全文】
洋务运动的努力及梦想,在残酷的甲午战争前居然灰飞烟灭了。难以想象,自诩为“世界中心”的我们竟然会被西洋的玩意弄得如此狼狈。在大洋彼岸正在轰轰烈烈的走进带有浓重现代化色彩的工业革命时,我们的皇帝还在质疑“从我国到俄罗斯,是否有旱路可通”。通过枪炮式的暴力征服,我们逐渐清醒了“山外有山”的道理,也逐渐开始尽管十分带有功利性色彩的主管努力来重新审视并认真学习着来自海洋那边的技术与知识。
目光宽阔了,学得东西自然也鱼龙混杂,各个方面的,均有涉猎,包括前面所说的“硬件设备”,如造船、造炮、以及不经意间被洋人“偷走”的火药的N种使用技术与办法;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此后的学习中,逐渐意识到了“软件设施”在一国中的分量和力量。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应该属于政治法律或被称为政法领域的,如果说从清朝末年,清廷派出几位留洋大臣开始算的话,我们的学习历程至少也有百余年了。试图引进传说中的能够给这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希望的
宪法理论和
宪法文本,但终究在这百余年间只是学而未成,直到今天,宪政一直是包括学者在内的广大国人期待的梦想。
奥运会,百年的梦想,我们实现了。而作为法治最高形式的宪政,离我们究竟还有多远?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逾30年,以前被视为禁区的一些理论或不敢讨论的话题,随着思想的逐渐放开和政治气氛的日益宽松与宽容,开始能够摆在桌面上,供民众讨论了;曾经被作为红墙大院内的神秘故事,也在民间开始解密。不可质疑,三十年,在不太久远的时间里,这个国家和民族的确发生了翻天覆地甚至在过去看来匪夷所思的事情。社会价值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人们自我支配的余地和空间也逐渐扩大了,市场上产品的流通与交换也自然化、正常化了。可以说社会的整体变化,为我们重新考虑宪政问题,思考如何有效和高明的管理国家创造了非常宽松的环境。这应该是法学界的一笔非常丰富的富有时代性的资源。正是在如此的宏观背景下,我们的宪政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包括学术界的宪政讨论与磋商也日益白炽化,人们对宪政的关注角度出现了多菱化的趋势。追逐宪政梦想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尽管在抽象上我们可以感觉到2004
宪法修正案给我们带来的心灵上的慰藉与快感,但宪政的思想与精髓,以及宪政是否真正的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中,真正的成为了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面对如此的自我拷问,带给自己更多的是困顿,因为长期的努力并为换来理想的社会图景,或许是正如鲁迅所说的那样,宪政的建设也如同煤的形成一样,付出的总是很大,而结晶成煤的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