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一个包子引发的信任危机

  但是,世界上毕竟没有纯粹干净、久居神坛的权力,无论它号称“第几种”。事实上,这次“纸包子”事件并不是偶然的。近年来,虚假新闻屡见不鲜,包括中央电视台在内的多家权威媒体都未能幸免。网络上已经出现“十大假新闻”的评选。虚假新闻的内容开始从娱乐领域侵入到社会领域;造假心理也从夸大或者疏忽升级成彻头彻尾的故意伪造。“纸包子”事件引发全社会关注,是虚假新闻长期被姑息纵容,新闻职业道德长期被轻漫的一个高潮性结果,是“第四种权力”变形的一个侧面。随着“第四种权力”的日益强大,它成为引导人们了解世界、参与判断的重要推力;各种信息铺天盖地袭来,人们相互设防,却又把权威媒体的新闻作为生活中一项最寄寓期待和信任的消费品。在这种大的时代背景下,任何一则假新闻的出现,不仅会在具体个案上欺骗和误导公众,而且从整体上“愚弄这个社会的现代化意识,愚弄人们关注自身权利的信念”。个别新闻人的无良行为,累积成毒瘤,降低的是公众对新闻界的宏观评价。这里不仅仅是耻辱的问题;也没有隔岸观火、洁身自好的道理。公众的信任是媒体生存的基础,虚假新闻积累到一定程度,冲击的是所有媒体的共同基础。不能说“纸包子”事件就会立刻引发公众对新闻界的“信任危机”,但在我看来,至少,也是埋下了伏笔。对此,所有的新闻媒体及其从业者都应该有足够的反思和警惕。也许我担忧过渡,有些危言耸听了。但在“信任危机”的“山雨”欲来之前,绸缪一下不是坏事。“纸包子”假新闻被曝光后,中国记协迅速反应,严厉谴责,向全国新闻工作者发出通报,呼吁杜绝虚假新闻,其坚定立场和忧患意识值得赞赏。
  新闻界不是名利场,新闻记者的社会良知是无价的。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间日趋激烈的行业竞争,记者自身的利益诉求,都在冲击和挑战新闻界的基本价值。据业内人士称,现在电视台栏目每推出一个专题,至少能拿到5000元左右的稿费(《新京报》7月20日A17版);而如果捕捉到具有轰动效应的大新闻,记者更有可能一夜间成为“京城名记”。由此拉动的收视率、点击率以及市场占有率和销量等业绩指标,也驱使节目的审查者在面对“猛料”时心急手松。据当事人事后供述,此次“纸包子”新闻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其名利心的驱动。因此,商业化的媒体如何克制自身的利益冲动,如何避免用手中的“第四种全力”兑换眼球背后的名利,是一个需要大做文章的问题。
  此外,新闻报道的独立性,特别是独立于受众的心理期待,也是面临严峻考验。如今已经是一个全民娱乐、娱乐至死的年代了,网络博客成为无需承担假唱责任的麦克风。作秀也好,炒作也罢,在某种程度上是发布者逐利和受众猎奇的一场合谋。但是,新闻报道毕竟不是行为艺术;娱乐精神至少不能进入严肃的社会新闻领域;娱乐八卦和社会新闻的界限永远也不能模糊。虚假、作秀和炒作之风愈是泛滥,真实、客观和中立的品质就愈显可贵。新闻报道特别是社会新闻的报道,要时刻坚持独立冷静的姿态,才能在猎奇媚俗的诱惑面前,更加凸现出与众不同、不可替代的公信力。这是社会发展带给传统媒体新闻人的挑战,也是显露英雄本色的机遇。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