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行业明星和承载社会较高期望的优秀群体—上市公司理应在社会责任的实践中率先垂范。为此,深交所于2006年9月发布了《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应对职工、股东、债权人、供应商及消费者等利益相关方,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并鼓励其主动向社会披露有关信息。在深交所的推动下,2007年深市已有21家上市公司随2006年年报一同发布了《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从广泛认可的理念和概念上升为深入实践和行动。企业社会责任将成为今后衡量企业对社会全面贡献的一项标尺。
二、当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2年1月《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颁布后,经过各方持续的努力,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和原则基本确立,上市公司治理走上了规范化的发展轨道,上市公司成为公司治理改革的先行者和排头兵。但在实际运作中,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薄弱环节,公司治理“形似而神不至”的问题仍然存在,距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还有很大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对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造成了影响。本部分将结合证券交易所的自律监管实践和案例,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一)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一股独大”问题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上市公司中很多存在“一股独大”的现象,这种现象还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存在。“一股独大”的要害是“一股独霸”,其已成为阻碍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一股独大”这种情况下,根据资本多数决的原则,在股东大会上中小股东的意志往往被控股股东的意志所吸收和征服,影响了中小股东参与公司管理的积极性,股东大会演变成“控股股东会”,甚至出现“一人股东大会”的尴尬现象。加上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滥用资本多数决原则,通过操纵股东大会实现其不正当利益或直接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利益。
1、控股股东或者实际控制人“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屡见不鲜
近年来,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的现象屡见不鲜。ST猴王(000535)、ST九州(000653)等公司从业绩优良的企业被“掏空”成负债累累的垃圾股直至退市。
控股股东掏空上市公司,主要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1)强令上市公司违法为母公司提供担保或在母公司支配下向关联法人提供担保;(2)直接占用资金。
(1)违规担保
上市公司大量的违规对外担保可能给其带来巨大的连带偿债风险,2003年啤酒花“担保链”事件引发的新疆板块担保危机,担保风险骤然放大再次给证券市场敲响了警钟,上市公司的不规范担保行为正成为风险累加的“地雷”。据统计,截至2005年12月31日,深市公司存在违规担保315.81亿元,占深市公司净资产总额的5.96%,涉及到118家上市公司,占深市公司总数的24.03%。其中为控股股东及公司持股50%以下的关联方提供的担保余额近142.50亿元,涉及上市公司57家;担保对象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担保余额约为173.31亿元,涉及上市公司89家。
(2)违规资金占用
控股股东占款行为多种多样,其中最直接的是有偿或无偿地拆借上市公司资金;此外还包括操纵上市公司通过银行提供委托贷款、上市公司委托控股股东进行投资、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开具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商业承兑汇票、上市公司代控股股东偿还债务、上市公司为控股股东垫支工资、福利、保险、广告等期间费用、上市公司代为承担成本和其他支出等。
从我们的监管实践来看,控股股东的占款行为主要可划分为三类。
其一是“关联交易型”,控股股东通过与上市公司的不公正关联交易,实现对后者利益的侵占,比较典型的例子是莲花味精。由于莲花集团与莲花味精在“五分开”问题上存在着严重缺陷,致使在问题暴露前,莲花集团与莲花味精无论是在资金占用、人员交叉任职、经营业务处理、公司人员管理、资金划转等方面均呈现纠缠不清的状态,前者沉重的亏损负担通过莲花味精代还银行利息、拖欠关联交易的款项等形式被强压到莲花味精头上。
其二是“直接掠夺型”,即使双方不存在关联交易,控股股东也能设法套到钱。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三九医药。中国证监会的调查结果表明,截至2006年12月31日,三九医药的控股股东三九药业及其关联公司占用三九医药资金约37亿元,被占用的资金甚至包括了三九医药未使用的以及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募集资金。
其三是“恶意套空型”。一些资本玩家假借“重组”名义取得对上市公司的控制权,再利用其谋取私利。比较典型的例子是ST长控 (600137)。该公司上市仅一年就出现重大亏损,2000年4月被戴上ST帽子。在重组过程中,泰港实业和西藏天科托管ST长控国有股后,取得除资产处置权以外的全部经营权。作为实际控制人的泰港方面,先后要求ST长控为其在银行逾亿元的借款提供担保,同时重组方对ST长控拖欠的股权转让款及占用公司资金超过6000万元。此后,由于泰港方面逾期不还银行债务,贷款风险被转嫁给ST长控,使该公司产生了前所未有的财务危机,甚至主要生产线一度全面瘫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