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读《乡土中国》

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读《乡土中国》


程雪阳


【全文】
  已经忘记了到底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老黑格尔的这句名言,“熟知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所以就不是真正了解的了”。然而直到今天,细细咀嚼这句话,依然发现其仍然饱含真理。大概通常人们都会犯这样的毛病,对于自以为很熟悉的东西就会熟视无睹,进而也就不再会追问一个“为什么”。
  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是,在数千年里,地球上的所有果树上不知道会掉下多少个苹果,可是从来无人理会,一直到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为止。同样的道理,我们同样不能想当然地认为自己生在中国长在中国就肯定了解中国——尽管我们可能拥有关于中国的很多知识,知道关于中国的很多事情。但是,当有人问起“中国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之类的问题,我们除了给出一些只言片语因而注定是片面的结论以外,并不能提供更多。
  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手中的这本书才显得弥足珍贵,分量甚为沉重。其所具有的意义在于,其试图回答“作为中国基层社会的乡土社会究竟是个什么样的社会?”进而开启了一扇通往认识中国传统基层社会的大门。诚如本书作者在重刊序言中所说的那样,本书“并不是具体社会的描写,而是从具体社会里提炼出的一些概念。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具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1]
  那么费先生所认为的中国基层社会究竟是什么样的呢?在本书写就的半个多世纪后其又是怎么样的?哪些发生了变化,哪些又依然保留?本文将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过去——费书所描述的中国传统基层社会概貌
  如果有谁读完此书以后,再去读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我想多半他/她会赞同孟书中提出的“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是的,无论我们是否会被贴上“流于表面现象而不识其本质”的标签,都应该承认地理环境以及其所决定的气候、资源等生活环境是多么重要,以至于甚至可以塑造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文化、经济形态乃至政治和法律制度。
  独特的大陆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独特的农业文明,也造就了乡土社会在中国的形成,从它诞生的那刻起,这个文明一下子就延续了几千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世代定居于某处,然后繁衍生殖且安土重迁,除非人口达到土地所能够承受的饱和点或者发生重大的战争和动乱。因此,不流动成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特性,其也带来了两种看似矛盾实为合理的结果:其一是居住在某一社区的人们因为极少流动而彼此熟识,进而构成了费先生所说的“熟人社会”,依赖于熟识而形成的社会的信用也因此得以建立;[2]其二则是,尽管人们彼此熟识却没有发展出一种超越于一定地域范围之上的公共社团,[3]而仅仅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 通常是家或者家族,且各个家或家族之间除了血亲或者姻亲以外就甚少来往,于是有了老子所说的“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于是也就仅仅形成一个机械团结的熟人社会,而非公民平等且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有机团结的社会。[4]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