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批判“校园强人”(即假期苦读备考之人),当属言论自由的范畴,敢问该文作者:有何不可?价值观不同嘛,无对错之分。看来该文作者在骨子里,还是不够宽容、不够自由。“好学就是绝对正确的”,恐怕又走极端了。这个社会里,还真就有好读诗书,但却没有树立完善人格的缺陷之人。
学习也好,读书也罢,再也不应是学校、学生的——专利。学校教育的精髓之一: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养成学习的习惯。在校学习、出校“鬼混”的观点,本人不敢苟同。
该文作者很坦诚:(自己)“现在都觉得无暇读书”。看来我还是很幸运的,至少还有读书的时间和读书的行为。我的生活方式,恐怕是这个世界上极奢侈、极铺张的了。
该文作者也认为书生气十足是会害死人的(耽误自己的前程)。看来,书生与官场是天然隔绝的,甚至与全社会都是不兼容的。我深知:我作为书生气十足的教师,也注定会是——死路一条。但是,我不作书生,谁作书生?我愿做一颗划过夜空的陨石,燃烧自己,照亮世界。
教师的理念是什么?
使人心灵净化的又岂止是教师呢?愚以为:凡事皆可学,凡人皆可师。能不能使人心灵净化,却不是行为人的主观意愿可以使然。在当下体制之下,教师不是特殊材料制成的,除了知道较多的知识(可以肯定:不如百科全书,不如网络搜寻的结果)之外,就再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教师的心灵,也就是普通的、一般的心灵。何以为师?不说假话,是任何一个诚实之人皆可做到的,因此诚实之人皆可为师。同理,坦率之人、胆识之人、敢于承担责任之人、勇于肩负使命之人、敬业之人、认真之人皆可为师。又何止教师乎?
学生的课堂笔记,当属隐私范畴,怎可抽查?其实,对学生上交的作业进行仔细、认真地评阅、批语——并发还,就已经很好了。我没有做到这一点,那是因为绝大部分学生自己在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仔细。对于那些精心佳作,我是会击节叫好的。扪心自问且自答:现行的学校教育,真的很苍白无力。故弄玄虚、故作高雅,只能是心虚的表现。
教师“为了装点门面”而去“多知道一点点”,当属歧途。今后的社会,不再以知道的知识内容的多寡来判断优劣,而会以对既有知识的分析、理解、判断、质疑、突破为人才高下的评判标准。
大学生应该有什么样的学习和思考态度?
与问题意识相对的是结论意识。大学里的学生,没有人关心问题,渴求的都是结论。教师也满足于传经布道、不容置疑。纵然社会问题丛生,但是没有真正的求解者。学者(包括学生)本人往往不是问题的局中人,并无切身利害。科研课题经费的提供者也与问题无利害关系。于是:不相关的人,花着不相关的钱,办着不相关的事,得出不相关的结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