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研究青少年犯罪动机成因在青少年犯罪预防中的意义
了解了青少年犯罪动机的成因以后,再在研究青少年犯罪预防中是来看,也是有很重要的意义的,这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更有效的防治方法【9】:
(1)努力改善宏观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社会化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是其自身与整个社会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社会的整体环境和风气如何,对青少年的社会化质量和个性品质的形成至关重要。因此,全社会应当努力消除社会上已经存在的消极因素和不良影响,为青少年的正常社会化创造良好的条件。
(2)提倡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环境及其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完善的家庭教育是第一道防线。家长应提高自身素质,在子女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也要增加家庭的亲和力,共同营造和谐的家庭气氛,是青少年在健康、文明的家庭环境中成长。
(3)抓好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不仅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更是培养优良道德品质和法制观念的重要环节。为防止青少年的行为偏差,学校应改进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加强青少年的思想品德教育,世界观、人生观的导向教育,使其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4)加强对违纪、违法青少年的帮助和教育工作。对一些沾染上不良习气的青少年,应采取适当措施及时控制和管理,有针对性的做好工作。同时对那些有违法犯罪行为的青少年,应以训诫为主,做好导向工作,慎用刑罚,使他们摆脱不良影响,减少、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再发生。
总之,由上得出的青少年犯罪动机成因的影响因素,可帮助我们找到更为适合的方法以及恰当的介入点,从而提高青少年犯罪预防工作的可操作性和效率。
【注释】作者单位:自贡市大安区人民法院
① 顾思九,季涛.论青少年犯罪研究的“青少年”概念.青年研究,1994年07期. ① 由于先天因素和后天的生活环境等因素,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发展速度可能呈现出高于或者低于同龄人水平的情况,而这些人就可能同处于14~25岁这个平均认知能力发展水平上,成为这里所说的“青少年”。由于这不是本文阐述的重点,故不作过多说明。 ② 这里的犯罪意图是指单纯的犯意,还没有转化为一般的犯罪动机以实施犯罪行为。 ① 这里再用“不当”来形容,稍觉不妥。虽然有些事情不能像前面两点提及的,可以避免,如离异;但对青少年而言还是有补救的措施,所以还是认为是一种家庭中的“不当”。因为“不当”一般都是可以避免,就算不能避免,事后也能有所补救的,就像离异后的父母仍然可以对孩子关心照顾,使其减少消极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