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犯罪动机的形成应当是内外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但行为人的需要和外在犯罪诱因在各种动机的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不过,无论是如何形成,自我意识在其中都起着决定性作用。也就是说,犯罪动机的形成最终是行为人的意识和意志运用的结果,是由行为人自己决定和自由选择的。
引导行为人自我意识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分为外界影响因素以及受到外界影响的心理因素。再放在“青少年”这个特殊的内容范围之下,便有着自己不同之处。
(一)青少年犯罪外界影响因素
影响青少年犯罪动机的外界因素,即其犯罪动机成因的客观因素,大致上可以分为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三个方面【5】,这也是对青少年心理最有影响力的几个因素。
1.家庭因素
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也是其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在青少年成长的整个过程之中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对青少年心理发展起导向作用,可以这么说,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精神文化生活内容的更为丰富,现代家庭在经受各种诱惑的同时,也逐渐在发生变异。这对青少年尚属幼小的心灵产生了重大冲击,各种“畸形”心理应运而生,给整个社会造成了压力。
用一句话来概括,家庭中的“不当”,会给青少年本就脆弱的心理造成阴影,而这种“不当”又有多种表现:
(1)生活方式“不当”。如家长挥霍浪费、无限制地给予孩子零花钱、参加赌博、封建迷信活动等,对孩子产生了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给其违法犯罪心理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基础。
(2)教育方法“不当”。家长无原则的溺爱、袒护,使孩子对自己不良行为产生“合理感”,易让孩子形成“以为恶小而为之”的心态,等孩子问题成堆后则采用极端粗暴的压制,甚至是棍棒交加,赶出家门。许多青少年的失足与此有关,最初是长辈的喜爱、夸奖,周围人们的称赞,使孩子产生了唯我独尊、目中无人的态度。等到罪错成堆,家长感到没面子,就采取无情的谩骂毒打。这样从对不良行为的“合理感”未经任何思想转化突然变成“犯罪”,成为大众指责的对象,则容易引起孩子剧烈的心理矛盾,随即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情绪,将孩子“推”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可以说是现代父母教育孩子的一个怪圈。
(3)其他因素①。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父母离异以及寄养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通常都会缺少关爱,容易形成妒忌心理,孤僻性格,使外界的不良诱因有了可乘之机。如果是再组家庭,还可能遭受继父母的差别待遇,给孩子心理留下痛苦的创伤。这些都可能使青少年走上犯罪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