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Hansmann & Kraakman,”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89 Georgetown Law Journal 439, 464(2001).
参见John Coffee, Jr, “Liquidity verses Control: The Institutional Investor as a Corporate Monitor”,91 Columbia. Law Review1977 (1991).
李小宁、高一:《重庆百货增发遭公众股东否决》,《上海证券报》2004年12月28日。
Hansmann 颇富识见的指出,非股东导向的公司治理模式在之前的战争、萧条、孤立和混乱的年代大行其道,而世界资本市场和随之而来的股东导向模式的快速兴起只是在近年的事,如果恐怖主义或大国冲突再次导致世界资本市场的关闭,则给国家和/或重要私人利益以控制权的公司治理模式也会重新被采纳。参见Henry Hansmann: “How Close is the End of History?” A paper prepared for a conference in honor of Robert Clark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September 9-10, 4-5(2000). 有兴趣的读者可向本人索取此文电子版。
参见http://www.calpers-governance.org/principles/international.
转引自张宪初:《公司治理全球化和经济转轨国家的教训》,滨田道代、吴志攀编:《公司治理与市场监管》,北大出版社2003年,第85页。
参见陈志武:《我的路演》,载《财经》2005年9月5日。
综合如下媒体数据:闫冬等:《2004年中国企业海外上市调查报告》,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chd/20050302/17431397509.shtml。《大量企业海外上市 国内资本市场面临边缘化》,《南方日报》2005年12月2日A19版。黄利明:《国企上市先海外后境内 A股市场边缘化危机待解》,《经济观察报》2006年1月1日。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涛提供的数据,参见刘巍、李振华:《后上市时代:中国银行业开放命题》,《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10月23日。
参见OECD: Principle of Corporate Governance(1999).
Henry Hansmann & Reinier Kraakman,”The End of History for Corporate Law”,89 Georgetown Law Journal 439 (2001), pp460-461.
典型的反驳意见见Lucian Bebchuk & Mark Roe,“A Theory of Path Dependence in Corporate Ownership and Governance”, 52 Stanford Law Review 127 (1999).
对发展中国家建设强大证券市场所需的法律和制度前提的一个较为详尽的罗列,参见Bernard Black,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Strong Securities Markets”, 48 UCLA Law Review 781(2001),中译文可见《强大证券市场的法律和制度前提》,洪艳蓉译,北大金融法中心编:《金融法苑》第57期,法律出版社2004年7月版。
参见John Coffee, Jr. ”The Rise of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Role of Law and the S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11 Yale Law Journal 80(2001).
John Coffee, Jr. ”The Rise of Dispersed Ownership: The Role of Law and the State in the Separation of Ownership and Control”,11 Yale Law Journal 80(2001).p66.
参见Erik Berglof & Anete Pajuste:《逐步兴起的所有者,日渐衰退的市场?——中东欧国家的公司治理》,张安译,《比较》第5辑,中信出版社2003年5月版,第68页。
数据见Katharina Pistor、许成钢:《转轨经济中证券市场的治理:来自中国的经验》,徐菁译,《比较》第19辑,中信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12页。
参见焦津洪、丁丁、徐菁:《证券监管与公司治理》,《比较》第22辑,中信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134-136页。
参见Utpal Bhattacharya & Hazem Daouk, “The World Price of Insider Trading”, 57 J. Fin. 75 (2002).
参见前引Berglof & Pajuste:《逐步兴起的所有者,日渐衰退的市场?——中东欧国家的公司治理》,第85页。
参见何晓鹤:《本土定价权丧失逼空中国A股市场?》,载《经济观察报》2004年10月25日第14版。
Rafael La Porta et al., What Works in Securities Laws?, 61 J. Fin. 1 (2006).中译本见《
证券法中什么在起作用?》,吴飞、郭雳译,《比较》第23辑,中信出版社2006年3月版。
参见Bernard Black, “The Legal and Institutional Preconditions for Strong Securities Markets”, 48 UCLA Law Review 781,791,807-808,(2001).
对数个法系的49个国家的投资者保护机制、债权人权利、执法水平、所有权集中情况的实证研究结果,参见Rafael La Porta, Florencio Lopez-de-Silanes, Andrei Shleifer & Robert W. Vishny,“Law and Finance,” 106 J. Pol. Econ. 1113(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