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流光岁月——纪念柏杨
魏衍亮
【全文】
2008年4月29日凌晨一时十二分,柏杨先生在台湾病逝,享年八十九岁。闻此消息,不禁黯然神伤,从怀想阅读柏杨的经历,回忆到那些流光的岁月,情不自已,絮叨几句,权做纪念柏老,以及其他一些文化大师的文字。
柏杨的作品,我拜读过几本。最早的一本,叫《丑陋的中国人》。那时,传言它是禁书。地摊上有盗版,遂买来阅读;心灵受到很大的触动。当时,觉得柏杨是唯一伟大的、清醒的中国人。这个feelings延续了几年。
那个时候,刚刚改革开放。禁锢被打开,人们憋了太久,开始肆无忌惮地释放“泛压抑”。有些男青年穿着绿色、红色的喇叭裤,梳着女人头,叼着高级香烟,提着大录音机,放着迪斯科满大街闲逛。还有些山上下来的高个子壮男,烫着卷发,穿着花上衣、大喇叭裤,堵在人流最大的街口,无缘无故地,见成年人就打。第一次阅读柏杨,就是在这么一个逆反的年代。
到后来上大学,阅读柏杨新解的《资治通鉴》,开始看小这位大师。我觉得,正版的《史记》、《资治通鉴》等会震撼人的灵魂,字里行间浸透着文化伟人的风范。相比之下,柏杨没有气定神闲、隔岸观火的气度:忍住悲情和欢愉,细致入微地挖掘事实、关系、结构的各个方面,铸造一座文字丰碑,打动千百代人,此可谓大师。柏杨的作品,让人看不到一个细致、刚毅、柔韧、理性的灵魂。它对青年的意义,主要在于一种启发和演示:存在一个自我批判和生境否定的路径。这对人是一种很大的解放,可以帮助年轻人拓展思维和价值选择的进路。
就柏杨作品的内容而言,在我们接触到中西方的文化经典之后,觉得其不适合青年们阅读。柏杨的作品,就像《最后一个匈奴》、《白鹿原》等,我们读过也就罢了。我们的后代最好不要再读。鲁迅的作品,除了《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也基本不值得阅读。读完这些作品,我们的心气被折损了一大半,心灵却还是很简单。相反,林语堂用英文写的《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倒是值得中国的青少年阅读。林语堂和柏杨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人。林语堂作品的精神容量超过100个余秋雨,1000个柏杨,10000个三毛。还有一个路遥,作品和人品都值得爱怜。他的《人生》、《平凡的世界》都应当作为中国当代最伟大的文学作品载入史册。
作为消遣,我觉得台湾黄凡、张大春的作品值得阅读。台湾这个地方,就是这两个人牵动我们的心灵。祝福他们长寿吧!如果哪天某位过世,我们期望可以飞到台湾,大哭一场,同时感谢他们对我们心灵的滋育,对我们人性的眷顾。
在中国大陆,有两个文化人主要做小品,给了我们很多诙谐、健康的欢乐。她们突然去世的消息,曾让人悲从心起,慨叹世事的无情与无常。她们就是赵丽蓉、高秀敏两位前辈。还有一个做小品,唱二人转,玩足球,拍《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的赵本山。他要是去世,会有亿万个老百姓垂泪神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