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

  四.我们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现在有这样一个现象:九十年代初很多官员都“下海”;现在反过来回潮了,今年公务员录取是37:1,比大学录取率要低多了。好像还是走“官道”好,这个现象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如何解释?我们可以通过分层研究来看一看。先还是介绍一下我们的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我们的分层研究,整体而言还是采取多元分层理论。为什么不完全按马克思的理论来做,一个原因是,中国现在的情况跟马克思所说的社会条件不完全一样,比如我们所有权的结构跟马克思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不一样;另一个原因是,我们还是采取改良主义的态度,我们的政治取向是改良主义。我们现在再用阶级分析来研究分层的话,大家都知道,我们研究出来干嘛?动员一个阶级或阶层来反抗另一个阶级或阶层?新左派批评我们用西方的社会分层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社会分层,是在搞资本主义。我们原来的院领导写了一篇文章,说我们不能用西方的分层理论来研究中国的社会,我们必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我们就问:我们现在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来研究,政治上行吗?我们也觉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具有一定的解释能力。大家现在看看农民工,他们受剥削了没有?受到了极大的剥削,从九十年代中期到现在,他们的工资基本上没有涨;他们的生产劳动条件,大家可以和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对比起来看:工作时间长,被关在工厂里,上厕所有人监护、还有时间限制等等。但是我们如果这样研究,是不符合改革和稳定的关系的。而且我们调查的时候,问他们现在有多少阶级?他们很敏感,说现在还搞阶级斗争啊?毛泽东时代已经把“阶级”上升到一种意识形态,一谈“阶级”就要“斗”,就是你死我活,一个阶级打倒另外一个阶级,现在谈“阶级”色变。所以新左派老是觉得自己才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实际上是打着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第一,我们要面临一些很现实的限制;第二,我们觉得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多样化,仅仅靠马克思的阶级理论来研究也存在不足,我们可以用另外一种眼光来研究这个现象。
  那么现在没有毛泽东那个时候的阶级、没有那种“血统论”什么的,还存不存在阶层?现在对阶层有几种看法:一个是“客观”阶层,一个是“主观”阶层,还有一种是“行动”阶层。所谓“客观”阶层是指,用客观指标——实际上也是学者的主观建构——把社会中的人分成不同的阶层;“主观”阶层,是被调查者主观认识自己所属的阶层认同,比如我们问他认为自己属于哪个阶层?他会认为自己属于贫困阶层、中产阶层等等;“行动阶层”是根据他所参加的运动把人群分为不同的阶层。一般来说,根据马克思的观点,客观阶层决定了主观阶层,主观阶层决定了行动阶层,三者是合一的。而现在的研究发现,客观阶层并不是跟主观阶层一致的,是有差别的,跟行动阶层更有差别了,这种差别就是我们要解释的。现在我们研究的中国社会的“客观”阶层,看中国社会的客观结构是不是发生了很大变化。
  上面说了,我们运用的理论是多元分层的理论,把韦伯的理论进行了改造:韦伯的多元是“声望、财富和权力”,我们改造成“文化资源、经济资源和组织资源”。中国传统社会里,老百姓一般认为文化人、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而且“学而优则仕”,社会声望很高。但是这个“社会声望”跟韦伯的“声望”不完全等同。我们觉得教育非常重要,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当中,人受到一定的教育对于社会地位的获得有很重要的影响,而且我们现在提倡科教兴国,也很重视教育的作用;第二个是“经济资源”,这个不用说了,包括收入和财富;还有一个“组织资源”,我们原来准备用“权力”,但是“权力”这个概念很敏感,“权力”究竟是个什么概念?按韦伯的说法是,“我能够实施自己的意志,不管反对者的反对,我自己的意志迫使对方能够服从”。后来有人认为这个是狭义的权力,美国社会学家C.W.米尔斯认为“权力”除了包括韦伯的这种权力外,不一定是对方被迫强制,对方自愿服从甚至仅仅是一种权威都属于广义的“权力”。所以我们用“组织资源”这个词,担任一定的职位、管理多少人、科层制中的位置等等都是我们要考虑的因素。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