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
1.功能主义简介
功能主义者认为:如果从静态的角度去考察,一个社区的人文世界应是完整而均衡的。我们应当把一个社区看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社区内的各个部分或要素所处的地位不同,就会担当不同的角色,发挥不同的功能,即采用了一种“地位—角色”的分析范式。如果从动态的角度去考察,整体内的某一部分或要素发生了改变,其它部分或要素也应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革以维持整体的新的动态均衡,也就从而保持了新的人文世界的完整性。
2.功能主义在《江村经济》中的运用
如前所述,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是“对一个农村社区的社会结构和其运作的素描,勾画出一个由各相关要素有系统地配合起来的整体。……表达了人类社会结构内部的系统性和它本身的完整性,这本书为功能分析,或是系统结构分析作出了一个标本。” [1][P424]
“开弦弓村这个社区的人文世界是完整的,从功能说能满足每一个社区居民生活各方面的需要。从这个意义上Leach说我这本《江村经济》不失为一本功能主义的著作。虽则我并没有把社会各方面的功能全面顾及,但是从整体出发有重点地叙述了这个社区的经济生活,也就是马老师所说的‘农户家庭再生产的过程’。”[5]
可见,《江村经济》则马林诺斯基的功能论、系统论在中国运用一个典范,费孝通先生把江村社会生活看成一个整体,考察了其经济生活与其他社会结构的相互关系。“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取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所以,任何变迁过程必定是一种综合体,那就是:他过去的经验、他对目前形势的了解以及他对未来结果的期望。……如果要组织有效果的行动并达到预期的目的,必须对社会制度的功能进行细致的分析,而且要同它们意欲满足的需要结合起来分析,也要同它们的运转所依赖的其他制度联系起来分析,已达到对情况的适当的阐述。这就是社会科学者的工作。”[1][P9-11]
这些都反映了系统论、功能论的观点。第十二章“蚕丝业”是最佳典范。蚕丝业的技术变革引发了社会组织和社会原则的变革,进而影响到社会结构的其他部分,如亲属关系。
“改革者的主要目的是从技术上改进农村企业,但是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变革,自然会引起其他诸方面的变化。这样的过程一旦开始,便会继续下去,直到整个系统完全重新改组为止。”[1][P144] “一个在村中工厂工作的女工因为下雨时丈夫忘记给他送伞,竟会公开责骂她的丈夫。这是很有意思的,因为这件小事指出了夫妻之间关系的变化。根据传统的观念丈夫是不侍候妻子的,至少在大庭广众之下她不能这样做。……挣钱的人从一家的成员中分离出来,对亲属关系也产生了实质的变化,儿媳从婆母出分离出来可以减少日常的争吵。但妻子从丈夫处分离出来会使婚姻关系松散。……以上事实说明了亲属关系一新的形式进行着新的组合,并将随着工业的变迁得到调整。”[1][P156-157]
(三)《江村经济》方法论上的学术价值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的成名之作,是当时世界上仅有的几个理论与实地调查相结合的社区研究事例之一。《江村经济》是中国人用社区研究方法研究本国农村社区的首本著作,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
1.《江村经济》扩大了社会人类学研究的对象和领域,开创了人类学研究农村文明社区的先河,打破了人类学只研究部落、“野蛮人”、落后民族、和异民族的传统局面,开辟了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新方向。马林诺斯基在这本书的序言中高度称赞费孝通先生用人类学方法对先进文化、本土文化进行研究的尝试。“我敢于预言费孝通博士的《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将被认为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本书让我们注意的并不是一个小小的微不足道的部落,而是世界上一个最伟大的国家。作者并不是一个外来人,在异国的土地上猎奇而写作的;本书的内容包含着一个公民对自己的人民进行观察的结果。这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人在本乡人民中间进行工作的成果。如果说人贵有自知之明的话,那么,一个民族研究自己民族的人类学当然是最艰巨的,同样,这也是一个实地调查工作者的最珍贵的成就。”[⑤]
2.《江村经济》把人类学的田野工作融入社会学调查,在中国实践了把社会学和人类学合家的主张——社会人类学,从理论到实践创立了社会学本土化的先例,是作者“从社会调查到社会学调查或社区研究的过渡作品”,为在中国采用社区研究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江村经济》确立了科学为人类服务的价值观,抛弃一切学院式的装腔作势,改变了过去人类学那种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的为学术而学术的价值取向,也为费孝通先生一生“志在富民”的崇高追求奠定了思想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