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氯乙烯(PVC)行业的专利布局
魏衍亮
【全文】
聚氯乙烯 (简称PVC)是世界三大塑料制品之一,是钢材、木材、皮革等刚性或者柔性材料的代用品,可以制作管材、线材、皮革、家具、门窗、橱柜、机器壳体、器械、包装材料等,还可制备墙地面材料、医用材料、抗静电材料、导电材料、磁性材料、离子交换膜材料等,在农业、建筑、电子电气、汽车、机械等行业的应用范围都非常广阔。聚氯乙烯是国家战略资源,其产能影响到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2005年,我国聚氯乙烯产量跃居世界首位。昔日聚氯乙烯生产大国——日本的年产量比不上我国一年的出口量。我国聚氯乙烯年销售额超过700亿元,上游设备和下游产品销售额高达数千亿元。其中,辽宁某机械厂是我国聚氯乙烯产业群崛起的发动机。其自主知识产权的聚氯乙烯制造设备具有国际先进技术水平。我国大部分聚氯乙烯生产企业都采用该工厂的技术装备。除了基础装备,聚氯乙烯行业还覆盖大量下游机械、化工、建材、制药、包装、电气、电子等产业。相关行业专利文献约1.4万篇。
我国聚氯乙烯行业专利布局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装备专利数量少而且未覆盖到单个核心技术方案。例如,反应釜专利有一些,但是数量不大。专利是逆向操作,即先设计出产品,然后把测绘和设计数据写成专利。这不过是写了一个实施例,专利保护范围太小。在装备专利撰写上,存在写全整套装备的倾向,使得真正的核心技术发明淹没在大量非必要技术方案或者现有技术方案中。
第二,老产品的制备方法、制备工艺专利写得太多。例如,对老产品中原料、增塑剂、改性剂等的制备工艺、添加方法等写了不少专利。这种专利也许是重大发明,但是获得司法救济的取证工作难度极大。这种技术一般适合用商业秘密知识产权来保护,申请专利,反而容易给竞争对手提供技术教导。如何在专利挖掘和撰写方向上追求更有力的综合保护效果,这还需要企业反思。
第三,专利缺乏系统化架构,没有任何企业成功组建专利网。这导致行业进入门槛过低。基础装备的仿冒和抄袭情况有泛滥的趋势。下游产品和工艺相互抄袭的情况更加严重。如何形成骨干企业在市场上的专利垄断格局,提高行业进入门槛,抑制恶性竞争,最终造就国内优秀企业抱团冲击世界市场的新格局,这是一项重大课题。
初步检索显示,我国聚氯乙烯相关发明专利文献主要分布在如下技术和应用领域:
第一,产品发明。例如,200480004643号文献涉及一种包括聚氯乙烯、层状无机化合物、发泡剂的聚氯乙烯纳米复合材料泡沫。它比重低,机械强度和抗燃性好,具有均匀的微单元结构。01105306号文献涉及一种含聚氯乙烯的材料,由聚氯乙烯、安定剂、润滑剂、木粉、二氧化钛、发泡剂组成。它可制备白色以及其他各种颜色的PVC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