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农民身份的“转换”与法律的困境——中国社会身份与契约关系再思考

  而当下中国乡村社会所表现出来的身份与契约关系的复杂程度是那些整天精密计量规则的法学家们所无法想象的,下面引入一个我本人在2007年春节期间回乡(江南农村)所遇到的真实案例为叙述内容展开一种可以称为法律社会学的实证分析,我将其称为“小黑的判决书”,其中小黑便是该事件的主角。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十分典型、极富于讨论价值的例子,并且这种典型性在于它揭示了处于急遽社会变迁的乡村社会村民观念上、文化认同上的冲突、危机以及所表现出来的无法抑制的焦躁不安。
  二、
  当然,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以一个案例这样极为特殊性的事物来解释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难免会遭到一些人的指责,而本身确实也不是十分严谨。为了增强文中所叙述内容的力量和可信度,同时也是必须注意的规范问题,其间需要有一些过渡和连结性的表达以及必要的具体的限定,这样或许也就能够保证我们所分析的问题与例证之间存在可靠的相互印证的逻辑关系。小黑的故事发生于21世纪中国乡村工业化蓬勃发展时期,部分农民的社会身份关系发生了根本的转换,并且与此同时农民正在逐步失去土地。这里在对事例介绍之前,须对一些基本的问题有一个简单的交待。
  其一、小黑所在的乡村(比较典型的江南农村)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变迁,工业化的迅猛发展改变了原有的传统乡村面貌,给人们带来了相当程度的“物是人非”之惑,在此基础上的现代化和物质消费主义激发了村民们的消费欲望,而收入有限的农民更感受到了无法满足的强烈的心理落差。因而发生在此时此地的“小黑”的故事是富于时代内涵和气息的典型案例;其二、乡村社会基本上是一个以血缘、地缘关系建构起来的封闭的社会系统,若想深度介入其中了解其间发生的人与事,必定要与之发生实质性的社会关系,而我个人虽然基本上已经脱离乡村,但我与乡村社会仍共有一套基本的话语系统,我熟悉这个“熟人社会”的人与事,而且最为关键的是我仔细观察并记录下了其间所发生的事情的经过,作为一个亲历者我可以将自己所见到的完整和清晰地表达出来;其三、小黑的故事是一个很有思想冲击力的故事,这个故事主要讲述了一个难以执行的“法院判决书”,分为“法院判决书的来历”与“为何难以执行的经过”两个部分来介绍。
  这里首先叙述整个事件的起因,即“法院判决书的来历”。我所接触的争论以及问题来自于A的两个亲戚——姑父与姐夫之间。姐夫是新任队长(村民小组长),问题主要是村里“集体荒山”被征用后的赔偿纷争。小黑是姑父的侄子,小黑好几年前就外出打工而且在城里挣了一些钱,于是乘着买房能够迁户口的政策在城里买房将户口从农村迁到了城市。近些年由于发展工业,水泥厂落户到村口,村里的荒山被征用,小黑于是想到可以分到“很大一笔”补偿,遂将户口迁回村里,以便享受到“村民待遇”。而前任队长却坚决不让小黑分享利益,小黑的做法有些“投机取巧”(理性人),但最后前任队长行动中却让小黑迁回了村里,毕竟小黑“生于斯,长于斯”。但是前任队长却坚决反对小黑参与分配,于是小黑一纸诉状将前任队长告上了法庭,法院支持了小黑的诉讼请求,形式上来看小黑具有该村户籍的村民身份(尽管他是在“集体荒山”被征用之前迁回来的),可以参与“集体荒山”利益的分配。
  但是这个形式上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执行起来却一波三折,判决以后一年多将近两年的时间没有能够实际执行,其间发生的事情既有启发人们思考的意义,也能实际折射出在利益分配争端基础上的文化观念冲突。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