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略论孔子民本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二)孔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之中,其他儒家经典,如《大学》、《礼记》、《春秋传》中也能反映出一些孔子所倡导的民本思想。概括起来,孔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分肯定人民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要求统治者治理政事要得民心。《大学》中有这样一段话,“《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能够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论语·颜渊》里也讲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意思是说,百姓的用度如果足够,那么国君的怎么会不够;如果百姓的用度都不够,那国君的又如何能够呢?从上述言论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充分认识到人民的重要性,认为一个为民父母的君主应该行“仁政”于天下,要做到“得民心”,方能统治一国人民。
  第二,以民生为本。《论语·学而》中提出:“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段话告诉我们治理国家的一些方略。其中的“节用”、“使民以时”,颇能体现出以民生为本的思想。政府征收的各种赋税,均来自于民间,来自于民众的辛勤劳动。政府做到“节用”,百姓就不会因赋税过于繁重而过度劳作。政府给人民安排差役劳动,一定要选在农闲季节,不要耽误了人民的农时,耽误了农时,对民生不利,进而也就对整个国家不利。可见,为政者的一切作为,都应当考虑到所统治民众,凡事均应以民生为本。
  第三,惠民、富民、教民。《论语·子路》中有一段非常精辟的对话:“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也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卫国当时实行惠民政策,故人口较别国为“庶”,冉有进而问,人口众多了下一步怎么办?孔子答道,使他们富裕起来。冉有进一步问,富裕之后呢?孔子回答,教育他们。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春秋时期的历史情况,当时各国土地资源相对丰富而人口较少,人口少就意味着劳动力的缺乏,而一国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的多寡,人口多,则社会物质财富丰富,国家收入多,军队人数多,国力强盛;反之,若人口少,则情况完全相反。如果要增加人口,要么通过战争扩张领土,掳掠人口,要么就是实行惠民政策,让人口自然增加。孔子就是主张用后一种手段来增加人口,进而达到增强国力的目的。人口增加之后,紧随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让人民生活的更好。这就是孔子提到的“富民”。富民的主张符合人民的切身利益,不仅是人民的愿望,更与统治者的利益息息相关,因为富民的受益者除了人民本身之外,就是让人民享受这一政策的统治者。人民富裕之后,又该如何?孔子的观点,就是在民众富裕的基础上,对其施以教化。孔子教育民众的根本内容是德与礼,试图把贵族的品德与礼中可施于民而有利于巩固贵族统治秩序的部分,传播推广到民众之中,以加强对民众的思想教化。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