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法律人关于话剧《白鹿原》的另类思考

法律人关于话剧《白鹿原》的另类思考


胡健


【关键词】乡土秩序 本土资源
【全文】
  北京人艺排演的话剧《白鹿原》,值得一看。
  周末在首都剧场看了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历时三年精心打造的话剧《白鹿原》,高亢悲壮的陕西秦腔、朴实的关中平原特有的方言、粗犷的黄土窑,以及虽然过于粗糙急促但不失小说精髓的情节安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近年来北京人艺大戏之中堪称为震撼人心的一部经典之作。
  原著作者陈忠实十分宽容:“我知道话剧很难在有限的时间里演绎所有情节,取舍是很难的事。我相信林导和编剧孟冰,让他们作艺术处理吧,在和林兆华的初次交流里,我领受到他对小说白鹿原的深层理解,已经产生了最踏实的信赖,连体现原作精神的话都省略不说了。”
  话剧编剧孟冰特别谦虚:“小说白鹿原代表着当代中国最高的文学成就。改编它,是需要勇气的。如果改编得好,是小说原著好;如果不好,则是编者的罪过。”
  一个家庭两代子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代代争斗不已,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白鹿原经历了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的风风雨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白鹿原是我很喜欢的一部小说。当年在上海图书馆,一口气读了两天整,直到管理员催促才离开,回宿舍的路上,满脑子都是那苍茫狂野的西北风物。
  读懂农村,才能读懂中国。从清末写到新中国成立,白鹿原是中国农村的真实历史记录。或许是因为封建礼教的束缚,或许是因为长期形成的落后,农村才保持了千百年来最原生态的文化传统和人文生态。而白鹿原所坐落的关中平原、三秦大地,则更是一个难得的分析样本。
  所谓封建,所谓落后,都是相对而言的。现在一说到“封建”,往往被指斥为落后、保守、逆潮流而动。但这种简单化判断的背后,缺少一些冷静的思考。中国传统社会之所以稳定延续千年,至少可以说明传统文化中的确是有一些积极的因子可以借鉴,否则这个社会早就像古希腊城邦、巴比伦一样灰飞烟灭了。比如乡村自治。中国的政治传统中有皇权不下县一说,时至近日,政权已经延及到乡级,但在村级依然要实现村民自治。而且以村民自治为代表的基层民主,有望成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之一。在白鹿原中,白姓和鹿姓,长久以来同根共治,在没有任何外来力量的情况下,把一个万人的村庄管理得井井有条。虽然乡规民约中有不少压制人性的地方,虽然族长的权威远远大于制度的尊严,虽然村民长久以来已经逆来顺受,但是不可否认,这样一种治理形态中有稳定和积极的一面,是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的。
  但封建传统在面对新思想、新变化时的无奈、彷徨和乏力,却是显而易见,比如帝制终结,比如“反正”(革命),比如军阀混战,比如土地革命,比如国共合作和交恶。闻知帝制终结,鹿子霖说皇帝没了,这皇粮还要不要交啊?白稼轩说,皇帝没了,这日子还怎么过啊?朱先生说,皇帝是条真龙,龙走了,猛禽野兽都要出来了,天下要大乱了。听到这段还是很让我感慨了。在学历史时,一个王朝的覆灭,一个王朝的兴盛,纸面上的兴替似乎易如反掌,轻而易举,但是我们没有去仔细体会,一个小人物,比如说就设想为我们自己吧,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中,生活方式变了,思维方式变了,社会地位变了,将是如何的困惑、迷茫、惶恐。变革是任何时代都需要的,但变革不能不考虑人的因素,用一种和风细雨的方式逐步过渡,在某些时候或许比暴风骤雨的革命要好一些。的确,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能和颜悦色,不能妇人之仁,但政治变革,发生之后,很难对比不同方式方法的成本、结果。改革要考虑社会可接受的程度,这种提法可以说对以往“革命”思维的一种修正,改革也要考虑成本,也要考虑补偿,也要照顾人的感受。


第 [1] 页 共[2]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