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律经济学的话语里面,人的任何一个行为都是在经济人理性的支配下实施的,都是经济理性支配的结果。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会对自己在这件事情里面需要付出的成本和可能得到的收益进行比较衡量。如果他觉得收益明显大于风险的时候,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实施要做的事情,如果成本明显大于收益,一个正常的人就会放弃行为的实施。在成本与收益无法估量的时候,人们就会面临风险。用经济学话语来说,根据人们对风险的偏好可以将其分为风险回避者、风险追求者和风险中立者。风险回避者选择资产的态度是:当预期收益率相同时,偏好于具有低风险的资产;而对于具有同样风险的资产,则钟情于具有高预期收益率的资产。与风险回避者恰恰相反,风险追求者通常主动追求风险,喜欢收益的动荡胜于喜欢收益的稳定。他们选择资产的原则是:当预期收益相同时,选择风险大的,因为这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效用。风险中立者通常既不回避风险,也不主动追求风险。他们选择资产的惟一标准是预期收益的大小,而不管风险状况如何。然后,成本与收益的概念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具有不同价值的,特别是在社会因素加入进来的时候,每个人因为不同的爱好与性格,成本与收益的概念就更加不同。一个人的风险偏好特点与价值偏好特点决定了他对行为的爱好与选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曹操的风险偏好特点与价值偏好特点。
在风险偏好特点上,曹操属于风险追求者,这不需要更多的分析。就一般的人来说,真正的风险中立者和风险厌恶者都是很少的,而有雄心壮志的人基本都是很强的风险追求者,“富贵险中求”也是对这样一种现象的描述。三国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基本都是风险追求者,基本上都具有拿青春赌明天的豪情和壮志,很多的人是具有拿自己的身体甚至生命来做赌注。一部三国演义史其实就是风险追求者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历史。
然后,我们需要仔细分析一下的是曹操当时候的可能的成本与收益状况。
当时,摆在曹操面前的成本是一种可能的受到惩罚和报复,一种可能的正常生活的破坏。得到的收益是老百姓的支持,自己名声的积极影响(取得一种豪义之名,还有人说是为了和宦官划清界限),以及自己的权力感觉(这是很重要的,当时的杀人情景是蹇硕叔叔冒犯了曹操的权威,要不是蹇硕叔叔冒犯了曹操的权威,也需事情不会这样地发生),还有就是自己真实想法的发泄和真正性情的表达(曹操当时是一个有抱负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对蹇硕叔叔的行为表示了真实的厌恶。)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