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引领世界地铁专利技术发展新潮流
魏衍亮
【全文】
一、民营化推动地铁技术大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铁路建设突飞猛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例如,我国电气化铁路里程仅次于俄罗斯,居全球第二位。我国还建成野外穿山铁路隧道7400多条,隧道长度超过4200公里,居全球第一位。目前,我国铁路客货周转总量占全世界1/4以上。
不过,由于长期依赖昂贵的进口施工、运输设备,我国城市地铁和轻轨建设发展缓慢。截至2006年,我国十大城市开通地铁和轻轨合计440多公里,不及英国一个伦敦市的地铁和轻轨总里程。随着我国大型盾构机、A型地铁列车、直线电机运载系统、磁悬浮技术等陆续取得重大突破,我国正在出现一个地铁建设高潮,主要城市的轨道交通市场规模将达上万亿元。
目前,我国已经形成青岛、济南、唐山、大连、大同、株洲、上海等几大铁路装备制造中心。其中,济南正在成为我国最大的铁路装备民营制造中心,年机车制造能力将迅速突破3000辆,并将逐步进入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市场。我国铁路行业的民营化工作已经从铁路建设、线路运营,发展到机车制造领域,地铁装备的组件设计、制造工作已经绝大部分转移到民营企业。这为我国铁路,尤其地铁行业专利技术的大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二、国内企业引领地铁专利部署新潮流
我国铁路行业长期以来由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铁路及其装备并非专利部署的“不毛之地”。例如,山东丛林集团就铁路机车制造所需重型装备申请专利数十篇,维护了市场利益;湖南株洲九华新材料涂装实业有限公司的专利产品在铁路机车领域应用广泛。很多专利在许可贸易中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例如,北京某国有研究机构曾就铁路通信管理系统申请几篇专利。后来,该专利技术获得许可费收入8000多万元。铁路系统的专利纠纷也不罕见。例如,天津市精达铁路器材有限公司、西安一信铁路器材有限公司、郑州铁路局洛阳电务段、洛阳铁路泰达工贸有限公司、天津市天驰铁路物资供应有限公司等都曾卷入铁路技术的专利侵权诉讼。目前,绝大部分铁路技术的专利纠纷由发明人或者民营企业发起。随着民营经济在铁路行业的深入发展,相关专利纠纷还会大量增加。
从专利部署看,2002年以后,我国地铁专利申请显著增加,而且国内申请人公开的申请量占70%以上。但是,随着外资陆续进入我国地铁装备设计、制造领域,来自国外的发明专利申请正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原先国有企业主导的专利部署较为“粗犷”,例如就一个自主设计制造的高速列车仅部署二十来个专利;大部分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点被完全忽略了。现在,民营企业进入后,专利部署正日益“精细化”,围绕一个核心发明部署数十篇,甚至上百篇专利的情况已经开始出现。从技术内容看,相关文献主要分布在如下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