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娱乐与讽刺:明清时期民间法律意识的另类叙事

  我觉得,此则“笑话故事”,实际上已无故事和笑话的色彩,而纯粹是对于“打官司”的一种用语解释。事实上,从“打”字的用法来看,并非只是“打人”的意思。譬如,我们现在常说:打的、打饭、打烊等,它们的意思是指乘出租车、买饭、商店关门。就此而言,打官司可以用来表示“到衙门诉讼”的意思;或许,这也是故事所谓“审官司”的意思吧。由于汉语“打”字的模糊意蕴,因此,能与其他词汇结合起来用在多种场合而有不同的意思;其中以“打人”(刑讯)来表达诉讼,只是一种可能的用法罢了。然而,故事旨在抨击贪吏听讼折狱的那种“无是非,无曲直,无天理、无人情”的特点,所以刻意在“打人”(刑讯)的层面上解释诉讼,希望凸显司法官吏的酷虐,这是一种很有创意的解释。再者,鉴于传统中国即便允许司法官员刑讯,但也是有条件的,而且法律规定非常严格;因此,这种不问青红皂白、动辄刑讯的做法,本身就是司法官员酷虐的表现。如果把它与传统中国“刑治中心主义”的整个法律背景结合起来考量,那么故事的评论可谓切中要害。
  必须指出的是,传统中国之所以存在刑讯制度,甚至在司法实践中刑讯泛滥,除了证据制度(口供主义)和侦察技术落后的原因以外,也与司法官员的酷虐密切相关。
  在本节里,笔者简要地分析了《笑林广记》反映的明清时期帝国官僚的贪黩与酷虐。当然,上述官僚贪黩和酷虐的问题,其他历史文献也有记载和批判的内容。因此,可以说是明清时期比较普遍的政治现象。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是:原因究竟何在?据我看来,根本原因有五:其一,小农经济与庞大帝国的矛盾。小农经济的产出有限,而且儒家基于“爱民”的道德精神,也提倡“薄赋轻徭”的财政原则,因此,正常的财政收入往往难以满足维系规模庞大的官僚帝国的需要。这样一来,为了控制帝国官僚的规模,必须建构“精兵简政”的官僚政府。即使如此,还是出现行政经费的短缺。其二,皇权专制与民间社会的矛盾。为了实现皇权对于巨型社会的有效控制,势必要求压抑民间社会的各种势力;但是,明清时期不但人口急剧增长,而且社会经济也日趋多样和复杂,所以数量有限的帝国官僚根本不可能胜任这项任务。这样一来,任用编制外的吏胥和衙役,也就不可避免;此外,为聚敛财富而广开捐纳出仕之门,造成了官僚品流不纯,从而导致了帝国衙门鱼龙混杂,良莠不齐,贪黩腐败也就势所难免。其三,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事实上,科举取仕本身可能就是一个祸根。虽然科举大门敞开,庶民百姓均能利用自身的才智和通过自身的努力进入官僚阶层,而且,具有相当程度的公开性和平等性;但是,漫长的考试途程须要整个家族的经济支持。这样一来,一旦科举成功而出仕为官,那么回报家族原先付出的经济支持也就理所当然。而国家所能提供的薪水却非常微薄,甚至不够养家糊口的;如此一来,想要不贪如何可能?这就致使“清廉”的道德理想,一旦遭遇现实生活的巨大压力,真是不堪一击。其四,人性与世情的矛盾。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明清时期出现了“消费社会”的气象,奢侈夸富的现象非常普遍。我们完全可以设想,对于那些尤其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平民阶层,经由二三十年“寒窗苦读”而得以出仕的帝国官僚来说,如此漫长的“苦读”生涯,难道仅仅是为了当好“清官”吗?难道仅仅是为了继续过那“清贫”(例如,半鸭清官于成龙)的生活吗?一旦出仕当官之后,面对鲜衣华服、昂首阔步的商人阶层,难道他们能够继续忍受因母亲生日缺钱开销(例如,清官海瑞的故事)而发愁吗?这样一来,在薪水不够用度时,贪黩恐怕难以避免。更何况,享乐乃是人性固有的欲望。其五,导致帝国官僚酷虐的主要原因,除了他们的性格与贪黩的因素以外,多半与皇权专制相关。这是因为,在皇帝看来,如果要想有效地控制巨型的民间社会和操纵庞大的官僚群体,仅仅依靠道德说教,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所以,唯有使用血腥的暴力手段,才是维持皇权专制与帝国统治的不二法门。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历史上的酷吏,往往被皇帝视为能吏而加以重用。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