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信仰在哪?
我们的信仰在哪?这是一个来自内心最深处的追问!信仰通常的理解是指某种宗教信仰,信仰与宗教同义,不同的宗教就是不同的信仰。【2】信仰天生就与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信仰就是一种虔诚的心理、精神、道德吗?在我看来,信仰是一种人生的终极价值,是灵魂的指南针,是心理的港湾,是精神的领袖。
我们的信仰是什么?信仰是一个特定群体的文化圈,是一种历史背景下的心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综合作用的“场”。在此首先自问我们自己:我们的信仰有?在一些调查问卷中,信仰的多元化、个性化较为突出。有模仿明星、追求财富、致力知识、寻求精神、奉献政党、服务民众等,或许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仰,但我们不追求信仰研究中的内涵界定和范畴限制,我们只要肤浅的认知和了解。
作为一个“法学学人”(一种称谓上的含义——笔者注),我们的信仰又有哪些呢?我想来自生活的解答最为科学和简单:一种职业化模式和一种信仰模式。作为职业化模式就是一种技术层面的界定(对技术模式并无消极界定——笔者注),就是一种获得、生产、在生产知识的流水线作业,其表现就是一批律师、法官、检察官的出现和相关职业的带动。所谓信仰模式就是一种法学信仰(法律王国)的模式,在这里法律是终极价值,用一种符合社会的法律信仰,采取一种合理的依托为基础的生产方式;具体就是我们不是简单的法律人,也同时是一个社会人,一个来自社会的信仰——我们社会的、国家的、民众的自主、科学、必须的信仰,这也是笔者的一个论纲。
反思我们的信仰模式,很早就有人提出我们有信仰危机、认识危机。【3】在该书中作者通过研究中国法律路径,在深刻的解析几种盛行并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几种模式进行了分析和回应,笔者甚为认同并借用于此。我们的信仰蓝图,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模式:现代化(或西方化,在很大的理论和事实层面,我们就是这么认为和展开的——笔者注)、本土化、折衷化,这是一种现实的信仰模式,深刻的影响了我们的思想和走向。
那我们的信仰危机何在?我认为:在于一种强制力下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现代化趋同和未经批评、反思和重构的接受,如文化中追求西方的所谓自由、民主等(自由、民主是中性的,笔者没有褒或贬的的表达),典型就是民族文化的弱势和忽视。在特殊的中国国情下,这是一个不简单的问题,以至于我不敢、不知从何说起。十七大的召开,给了我们一个信仰吗?这是我最大的质疑和拷问,这个问题不仅针对自己,也抛向了每一个人。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