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见王先林:《论我国反垄断立法中的域外适用制度》,载《法学杂志》2006年第1期。
参见张瑞萍:《反垄断国际合作中的积极礼让原则分析》,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参见李俊峰、张颖:《
反垄断法草案损害赔偿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载《经济评论》2006年第6期。
参见郑鹏程:《美国反垄断法三倍损害赔偿制度研究》,载《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第2期。
参见王健:《威慑理念下的
反垄断法刑事制裁制度》,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参见李国海:《论
反垄断法中的慎刑原则———兼论我国反垄断立法的非刑事化》,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1期。
参见张艾清:《反垄断争议的可仲裁性研究———兼论欧美国家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参见谢晓尧:《论
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载《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
参见于剑华:《商业广告中出演者的民事责任问题———来自日本法的启示》,载《法学》2006年第8期。
参见马剑峰:《超文本链接可能引发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律问题》,载《法学》2006年第5期。
参见程宝库、林楠南:《关于我国反商业贿赂立法的反思》,载《求是学刊》2006年第2期。
参见王振川:《关于治理商业贿赂的若干问题》,载《中国法学》2006年第4期。
参见陈云良:《消费者概念之模糊性分析》,载《法学》2006年第10期。
参见张振杰:《简析惩罚性赔偿制度对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调整范围的影响》,载《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参见李胜利:《购房者利益保护与惩罚性赔偿责任》,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5期。
参见汪传才:《分时度假的消费者保护初探》,载《法律科学》2006年第4期。
参见肖江平:《特别市场规制制度的理论体系及其定位》,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
参见赵万一、吴敏:《我国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构建的反思》,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参见丁绍宽:《我国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制度之完善———写在德隆高管获罪之际》,载《法学》2006年第8期。
参见韩良:《银行不良资产处置的法律环境》,载《政法论坛》2006年第4期。
参见张圣翠:《建立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与道德风险的防治》,载《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参见岳彩申、王俊:《监管理论的发展与证券监管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参见彭冰:《构建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开发行制度》,载《法学》2006年第5期。
参见楼建波、刘燕:《论信托型资产证券化的基本法律逻辑》,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4期。
参见张虹:《债券交换中的“退出同意”策略———以国家债务重组为背景》,载《法学》2006年第11期。
参见孙南申:《论外商证券投资法律制度》,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参见廖凡:《论证券公司的破产清算特别程序———以中美比较为视角》,载《法学》2006年第7期。
基于本期栏目设置和编辑技术上的需要,将环境资源法、社会法的有关内容融入本文的相关部分。
参见吴志攀:《论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农地权问题》,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6期。
参见赵红梅:《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政府、社会联动模式之构想》,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2期。
参见张鹏、王亦白:《对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试点的思考》,载《法学》2006年第5期。
参见刘俊:《土地所有权权利结构重构》,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3期。
参见罗志先:《试论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法律保护》,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6期。
参见韩克庆:《农民工社会流动研究:以个案访谈为例》,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参见杨立雄:《农民工社会保护问题研究》,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参见李雄:《劳动权保障与制度重构——以“农民工”为视角》,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5期。
参见问清泓:《
劳动法与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兼评〈劳动合同法(草案) 〉有关规定》,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
参见邓大松、吴小武:《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若干思考》,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