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犯罪新论
贺云祥
【摘要】我国正直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其中社会上也明确提出了青少年犯罪这个敏感的话题,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问题十分突出,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本课题着眼于当今社会上的青少年犯罪的现实,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原因、以及发展的特点、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特点、着重分析了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具体措施,希望能为从根本上制止这种社会的公害提供向导。
【关键词】社会转型;青少年犯罪;犯罪原因;犯罪特点;发展趋势;心理学思考;预防措施
【全文】
犯罪作为一种反社会行为,是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消极现象,本质上是社会上各种矛盾激化的综合反映,是社会关系失调,社会结构不平衡的一种具体表现。应当说,犯罪与社会历史进程和社会环境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因此,谈到青少年犯罪,我们就应该从当今现有的历史条件出发,对青少年犯罪的动机,产生原因,特点及发展趋势,心理学方面,以及怎样进行预防等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
一、犯罪动机研究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青少年犯罪的动机和原因。依据我国刑法的解释:犯罪的动机即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的主体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以及犯罪后果所抱的心理态度,亦或指刺激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达到犯罪目的的内心冲突或内心起因。行为人犯罪目的的确立,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一定由某种犯罪动机进行指导的,直到犯罪人的犯罪行为的心态就是犯罪动机,青少年的犯罪动机除了报复,嫉妒等心理外还与其自身的特点有关,青少年的特点就是敏感,好奇,喜欢模仿爱冒险,思想十分敏感,吸收新鲜事物相当快,还讲义气,取乐等。如果缺乏指导或指导不当,这些特点就会变成缺点或犯罪动机。
青少年违法犯罪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形:从不良行为,恶作剧发展到违法犯罪;由单差生发展到思想品德和功课都差的双差生,进而结帮逃学,发展成违法犯罪行为;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违法犯罪;从娇生惯养到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杀人;从被歧视虐待到行凶报复,或被遗弃而流落街头,被坏人教唆而犯罪;从小偷小摸发展到盗窃抢劫;模仿电影里的暴力和色情镜头,从好奇到偷尝禁果而违法犯罪等。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2%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面对这一严峻问题“救救孩子”,已再次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声。人们不能不为社会稳定担忧,未来的发展担忧,为青少年的命运担忧。对此,全社会都必须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课题列入最重要的议事日程,下大力度采取措施,加强防范和治理。因此就是要加强教育指导工作,给青少年一个更清新,爽朗的学习、生活环境。
二、犯罪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它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更有社会和家庭的原因。
1.从客观上讲,家庭、社会、学校对青少年犯罪的负面影响成为其违法犯罪的直接原因。
(1)家庭因素。缺乏良好多家庭教育是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有的家庭不合,父母离异,在得不到父爱、母爱基本温暖的情况下,幼小的心灵被人为地扭曲,报复社会,而走上犯罪的道路;有的家庭独生子女教育不当,还过分溺爱,平日里百依百顺,有求必应,形成孩子任性、霸道的恶劣性格,一旦受到挫折或批评就会难以接受现实,有的家长以打、骂代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孩子犯一点小撮,或学习不好,就不敢回家,在外流浪,甚至离家出走,碰上坏人教唆,极易走上犯罪道路;还有一些个体工商户,从早到晚一心赚钱,忙于商务,没有时间教育孩子,关心孩子大学习,放任自流,在没有约束的情况下,在外结交狐朋狗友,小偷小摸,滋事斗殴,沾染上恶习,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还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期望值太高,平时成绩不是前三名不能过关、升学非上重点不可,逼得太紧,压力过大、负担过重,当孩子力不从心,“达标”无望时,极易走上反面,做出丧失理智或意外的违法犯罪行为。
(2)社会因素。社会中的消极因素是青少年走上犯罪的催化剂。不健康的社会文化,对涉世不深、抵抗诱惑力不强的青少年的危害是很深的。一些影视中播放的犯罪过程和人物语言的腐朽观点,不健康的书刊杂志、电子游戏中的大量宣扬暴力、色情的东西,强烈刺激着缺乏辨别判断能力、充满好奇、处于发育期的青少年的感官,侵蚀着他们纯洁的心灵。加之到处可见的美发厅,疏于管理的网吧、录像厅不按照规定,随意让青少年进入,严重毒害、腐蚀着青少年的心灵,诱发青少年犯罪。青少年无经济来源,当囊中羞涩,已抵挡不住诱惑时,就有可能由内向外,从小偷小摸到公开敲诈勒索设置抢劫,更甚至杀人谋财,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