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安乐死的文化解读
安乐死是一个多元话题,不同的角度和领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和看法。最直接的就是从法律的层面予以剖析其存在和合法性以及合理性,其次是从医学和科学的角度探析其运作和程序和方法以及可能性,此外还可以从哲学等视角分析。但是,笔者认为在今天信息爆炸的时代,文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元素而且深深地渗透和影响着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以至于我们离开文化谈社会成为一种空想。本文笔者试图从我国当前安乐死存废的文化环境和背景出发,着重分析安乐死的
刑法文化,以从一个实证的角度来论证该问题。
一、来自伦理的质疑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它是一种社会规范。伦理是一个源远流长的范畴,在世界范围内,在古希腊和罗马就已经提及伦理并探试了其含义、作用和地位,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话题受到大多数学者的观注和讨论。在我国自古就是一个重伦理的国家,从奴隶制社会开始甚至是原始社会就已经经受了伦理价值的洗礼;尤其是自爱经历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后,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在统治阶级的桎梏和限制下,过于强调伦理的地位以及个人伦理职责成为封建文化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当下的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推进和深入,已经改变了一些落伍的伦理现象,但是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谈及安乐死问题,与伦理有关的就是我们长期坚持的血缘和亲情等。笔者认为:
1、血缘亲情关系。血缘关系,由婚姻或生育而产生的人际关系。血缘关系首先是一个医学概念,同时也是一个社会伦理问题。从发生学的意义上讲,家族血缘关系是古代氏族社会的遗产。所谓氏族社会,就是建立在一种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人际关系。【6】回顾我国的历史,我么可以非常明显的发现,血缘亲情是农业文明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没有紧密的血缘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固定的农业生产和定居和农业发展就举步维艰。可见血缘亲情的作用和地位在中国是举足轻重的,而在生活中的一种直白的表现就是爱老、尊老、尽孝。
从文化看,那就是有一种对于生老病死的关怀和容忍,尽孝的一种诠释就是服侍长辈到终,这样的目的在于履行自己的伦理义务,维持血缘关系的稳定,保证社会的正常和和谐的发展。这一文化至今还有很强的生命力,在现代社会就是对于安乐死的否定态度。在一般人看来,对年老和疾病的人采取安乐死的方法结束他们的生命是有违伦理的。至少和一般人认为的孝道、爱幼好敬老相冲突,以招致社会的非议和亲戚的反对和鄙视。在很大的程度上,这一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我们对安乐死的态度。
2、家族宗法制度。从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来看,中国古代社会是内在的自然经济和外向的宗法主义相统一的社会。在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人们深深埋没在土地上,加之统治阶级的需要,宗法家族制度根深叶茂。【7】宗法组织就像一个巨大的网,通过血缘和姻亲把一个个封闭的村落联结起来,进而成为社会和国家的基本单位。
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中国的宗法体系最早是由夏朝的敬天仪式逐渐演变而来的。到了周朝的共和纪元时期,制度体系和组织结构,逐步的发展完善起来。中国的宗法制度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制度和组织实体。即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教实体存在的礼教制度,中国古代血缘政治基础的分封制度和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分层制度的君臣父子制度三个既相互联系又各自独立发展运行的体系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