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建立的初期,我们党保持了革命时期的优良作风,发扬了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敢以惩治贪污腐败(如判处了贪污犯张青山、刘子善死刑,开展“三反”、“五反”运动等)。那时的官员是比较清廉的。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从另一个侧面证明,清官文化有复苏迹象。而我国的第一部
宪法,在几乎经过全民性的大讨论后制定了出来,这一过程是人民群众对
宪法认识加深的过程,无疑为中国宪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这一段时期内,清官文化与宪政文化的本质矛盾并没有表现出来,看起来似乎并行不悖。文革十年,既打碎了清官文化,又打烂了宪政文化。文革的开端便是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吴晗因《海瑞罢官》而含冤死去,之后几乎所有的清官戏都受到了批判;作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在挨红卫兵批斗时,只好拿出《
宪法》来保护自己,然而那时的《
宪法》已成为一纸空文。对此,我们只能说,人治发展到了极点,不仅消灭了法治,甚至连一点文化的遮羞布都不要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经济得以快速发展,社会转型加速,国家的控制力有减弱的趋向,贪污腐败现象逐年增加,渐渐地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于是便出现这一场景:一方面,腐败案件发案率在提高,国家治理腐败的力度在加大;另一方面,与腐败现象相对立,社会主流文化中的清官文化热逐年升温,仅从电视剧方面来说就有《宰相刘罗锅》、《一代廉吏于成龙》、《铁齿铜牙纪晓兰》、《包青天》等数十部称颂清官的作品,而且收视率还很高,这反映出社会大众具有极其浓厚的清官意识。清官文化的繁荣,挤占了宪政文化在社会主流文化中的位置,不利于宪政文化的发展与成熟。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清官文化不利于
宪法至上意识的形成。公民的
宪法信仰是实现法制,走向宪政的精神支柱,
宪法至上是
宪法文化形成的重要标志,是人类走向法治的第一个里程碑。卢梭曾说:“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
宪法;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11] 如果我们盲目的崇尚清官文化,就是对人治极力推崇。这样以来,人治与法治的区别只是法律制度的多寡,法律被重视程度的高低而已,公民不会有对
宪法和法律的崇高情感,崇法尚法的心态不会形成。如果过多地寄希望于清官,就非常容易的忽略宪政对自由、民权保障这一终极价值,使民众对宪政价值的认识出现走样。那样,在人民眼中
宪法只是工具,不具有被崇尚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