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经济犯罪的治理模式探析

经济犯罪的治理模式探析


任彦君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犯罪的种类和数量不断攀升,给经济建设带来极大危害。本文在分析经济犯罪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预防和控制经济犯罪需要依靠法治,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德治。“法治”与“德治”从不同的层面调整经济主体的行为,标本兼治经济犯罪的发生。
【关键词】经济犯罪;法治;德治
【全文】
  经济犯罪是指违反国家经济管理法规,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情节严重的行为。这是当代社会面临的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因其严重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历来是各国刑法重点打击对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犯罪也愈来愈严重。当前时期,我国经济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犯罪数量猛增,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危害严重;涉罪领域不断扩大,种类增多,新型犯罪大量涌现;犯罪手段向复杂化、隐蔽化、智能化发展;犯罪主体多元化,单位、团伙犯罪突出;复合化程度逐步提高,经济犯罪逐步由单项犯罪向综合性犯罪升级,多种犯罪相互交织;国际性经济犯罪案件大量增加。许多重大经济犯罪案件往往是一案涉及多地区、多个国家,赃款赃物流向较远,资金相互交织,错综复杂。针对愈来愈严重的经济犯罪,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对于预防经济犯罪,发展和稳定社会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一、经济犯罪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体制转化、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在我国经济体制变迁过程中,两种体制之间的碰撞与矛盾,以及转型中经济成份的复杂性所带来的利益关系的复杂性,在客观上为经济犯罪提供了土壤。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地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并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多元化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允许和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但我们必须承认,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们对此缺乏理论研究和操作经验,以至于在此过程中出现一些负效应,如国有企业改革中领导进行化公为私的经济犯罪,失业率升高,政策、管理等方面存在漏洞,阶层性的贫富悬殊拉大,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等,导致一些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另外,经济犯罪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共生性。市场经济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经济犯罪的内在动力是行为人通过预先的利弊权衡与理性计算的利润,而不是凭一时冲动发生的激情。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二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可见,利润的吸引力远远超过刑罚的威慑力。


第 [1] [2] [3] [4] [5] [6] 页 共[7]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