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龙王公司的企图是颠覆性的,即“扼杀”现有的项目公司侨都公司,另起炉灶,在设立的新项目公司中占有半壁江山。
《会议纪要》表明:“如果珠江公司退出”以及“希望珠江公司方面继续参加合作”,不知从何说起?
从在诉讼中的表态可以看出,珠江公司和广大公司并不买《会议纪要》的账。对于“秘密协议”要么不知情,要么断然拒绝。珠江公司毫无去意。
十二、误区:内部行政行为的外部可诉性。
内部行政行为的内部可诉性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被现行的《
行政诉讼法》明确排除在受案范围之外)。而内部行政行为的外部可诉性却是一个答案清晰的问题——不可诉,更精确的表述是——不应诉。内部行政行为是针对行政系统内部主体而做出的,根本就没有针对外部关系人,只是内容可能涉及外部关系人。其效力也是只针对内部主体,而不针对外部相对人。至于外部相对人的权利、义务是否会最终受到影响,要看是否有作用于外部相对人的外部行政行为,这样的外部行政行为是根据在先的内部行政行为而做出的,即使不是这一外部行政行为的直接相对人,也可因权利、义务受到影响而具有诉权。总之,所有的外部相对人的诉权,都必须基于具有外部效力的外部行政行为。
在这一问题上,现行的体制可谓——里外不分、内外无别。看似扩大了外部相对人的诉权疆域,实则是使内部行政行为具有了外部效力。幕后操纵还嫌不够过瘾,非要跳到台前一显身手——也不怕失了身份。
内外交错无效原则必须得到落实。早年间,人们将卧室与客厅合二为一,实属无奈,实在是经济实力不济所致,一不留神就会——春光外泄。
十三、筹委会:不光彩的角色。
筹委会的“保驾护航”的确起到了一定的成效:1、三联公司俯首帖耳,依令行事。2、外经委自食前言,积极配合。不知是谁出的“高招”,费尽心机炮制出了143号通知,出乎众人预料之外祭出了“清盘”这一杀手锏,其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十四、问题:行政行为的效力,特别是自我约束力。
这是一起诉权之争的案件。整个审理(两审)过程只完成了一项工作:确认原告是否具有诉讼资格。而未涉及被诉行政行为的效力和合法性问题。
现实中,行政机关“酷爱”出尔反尔已经成为常态。真可谓:天下任我行。行政机关可否在事后再次做出相反的意思表示并且生效?关于行政行为的“自缚力”理论已经予以解答。本案被告,无视各方相对人的存在,随意做出前后不一致的多个行为,就好像赵云在曹营阵中如入无人之境杀了一个“七进七出”一样,好不痛快。诚信何在?效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