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思:《侵权责任、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专利与商标》2004年第1期。
无过错责任论者还从我国著作权法、
商标法等对诉前临时禁令和财产保全制度中推断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无过错责任原则。实际上,这些制度是知识产权人行使排除妨碍请求权、预防妨害请求权等排除性请求权的表现形式,与侵权归责原则没有关联。
参看郑成思:《中国侵权法理论的误区与进步》,《中国专利与商标》2000年第4期。
吴汉东:《试论知识产权的“物上请求权”与侵权赔偿请求权》,《法商研究》2001年第5期。
James D. White, Misuse or Fair Use: That is the Software Copyright Question, 12 Berkeley Technology Journal, 251, 255(1997).
Steven B. Garland, Jeremy E. Want, The Canadian Patent System: An Appropriate Balance Between the Rights of the Public and the Patentee, 16 C.I.P.R. 44(1994).
Intel Corp. v. Terabyte Int’l Inc., 6 F. 3d 614, 618, 28 U.S.P.Q. 2d 1182, 1185 (9th Cir. 1993).
宁波市东方机芯总厂诉江阴五金制品有限公司专利侵权纠纷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2001)民提字第1号。
参看陈夕:《公益与私利的博弈》,载于国际法论坛,http://www.chinainterlaw.org/display_topic_threads.asp?ForumID=30&TopicID=679
OECD Report on Competition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Paris,1989).
Steven D. Anderman, EC Competition Law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Claredon Press, Oxford, 1998, at 5-6.
详细内容参看周季刚:《谁在帮耐克狙击中国》,《经济杂志》2004年11月号封面文章。
参看郑成思:《侵害知识产权的无过错责任》,《中国法学》1998年第1期。
参看沈木珠、孙岚:《WTO知识产权协议侵权归责原则》,《现代法学》2003年第3期。
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利益在南北国家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失衡现象,参看Peter M. Gerhart, Why Lawmaking for Glob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Is Unbalance, 7 EIPR 309 (2000).
有的无过错责任论者对国内知识产权立法的考察也是按照同一思路推理的。他们忽视了适用无过错责任的条件是必须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我们认为,“反推”的合理性值得怀疑。
参看郑成思:《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人民法院报》2000年3月25日。
美国著作权司法实践有相应体现。如著名的Playboy Enterprises, Inc. v. Frena 案中,法院没有因为被告没有侵权故意或对侵权一无所知而使其免责。不过,该案件被认为是对网络服务商持过于严厉的态度,因而没有被后来的同类案件所遵从。参看Frena, 839 R Supp. at 1554。
美国著作权司法实践中同样有体现。如在Religious Technology Center v. Netcome On-Line Communication Services, Inc.案中,法院确立了“知情”的标准,强调共同侵权责任是一种过错责任。在Sony Corp. of Am.v. Universal City Studies, Inc.案中,法院将替代侵权的标准界定为有能力制止侵权而没有制止,因而具有主观上的过失。分别参看907 F. Supp. 136(N. D. 1995)和 464 U.S. at 417, 429 (1984)。
Johnt T. Cross, Contributory and Vacarious Liability for Trademark Dilution, 80 Or. L. Rev. 635(2001).
参看Sony Corp. of America v. Universal City Studies, Inc., 464 U. S. 417 (1984); City of Orange Beach v. Scottsdale Ins. Co., 166 F.R.D. 506(S.D.Ala. 1996)。
参看Joseph M. Sauer, A Tear in the Coporation Veil: The Liability of Corporate Officers for Patent Infringement, 37 Duq. L. Rev. 99 (1998)。
参看Larry Coury, C’est What? Saisie!A Comparison of Patent Infringement Remedies Among the G7 Economic Nations, 13 Fordham Intell. Prop. Media & Ent . L. J. 1126 (2003).
从国外学者关于知识产权侵权归责的观点看,也并非无过错责任论者所说的国际上认可的知识产权学者均主张无过错责任原则。参看《德国著名著作权专家迪茨在华研讨会上就所提问题的回答》,载《著作权》1997年第3期,第53页。
如下面将探讨的,这属于过错推定的情形。
该条同时规定,应停止使用、销毁该侵权复制品。这实际上体现了对类似于物权请求权的知识产权请求权的确认。
] 例如,在好莱坞电影公司诉音像大世界一案中,法院主张对于盗版的LD, 由于我国没有引进过、也没有公映过,应推定销售商大世界应知是盗版,从而推定被告有过错并判决被告著作权侵权。参看郭泽华:《从一起软件著作权侵权案看销售商的责任》,《电子知识产权》1998年第5期。
【参考文献】[1]吴汉东等. 无形财产权制度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2]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3] 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
[4] 冯晓青.企业知识产权战略[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5] 王利明.侵权行为法归责原则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