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贷款进入关注类节点。关注类贷款是指尽管借款人目前有能力偿还贷款本息,但是存在一些可能对偿还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有: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对借款人已产生或将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产品质量下降,产品销量减少;资金周转速度减慢;企业盈利水平明显下降或亏损增加。
(二)贷款风险成长阶段。
包括贷款从进入关注类以后到进入损失类的整个阶段。在这一阶段,有三个生长节点,一是贷款进入次级类节点;二是贷款进入可疑类节点;三是贷款进入损失类节点。
1.贷款进入次级类节点。次级类贷款是指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出现了明显的问题,依靠其正常经营收入已无法保证足额偿还本息,致使贷款风险从萌芽状态成长为次级状态。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企业经营严重恶化,现金流量严重萎缩,财务亏损巨大。
2.贷款进入关注类节点。关注类贷款是指借款人无法足额偿还本息,即使执行抵押或保证,也肯定要造成一部分损失。造成贷款风险从次级类状态成长为关注类状态,其原因很多,主要有:企业经营难以为继,资金循环基本中断,财务亏损严重,资不抵债明显;贷后风险管理乏力,在企业生产经营正常时,没有按期收回贷,款逾期后又没有采取果断有力的措施,依法清收贷款;没有贷款保证或保证不足值;没有借款抵押,或抵押先天不足值,或由于贷款抵押品价值严重下降,且未能追补抵押,而导致贷款抵押不足值,或由于贷后抵押品管理失当被严重损坏、被盗又未能破案追回等,而造成贷款抵押不足值。
3.贷款进入损失类节点。损失类贷款是指在采取所有可能的措施和一切必要的法律程序之后,本息仍然无法收回,或只能收回极少部分。造成贷款风险从关注类状态成为为损失类状态,其成因也有许多,主要有企业资金循环停止,现金流量趋于零点,资不抵债极为严重;贷款没有保证或抵押;贷款保证或抵押没有法律效力;贷款虽有保证,但保证不足值程度极为严重,贷款虽有抵押,但抵押不足值程度极为严重,贷款保证或抵押虽足值或基本足值,但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根本难以依法执行清收贷款本息。
(三)贷款风险爆发阶段。
指贷款进入损失类节点之后的阶段。贷款风险成长为损失类贷款,表明贷款风险的程序已达到100%或接近100%。贷款风险爆发后,贷款损失已由可能性演化为现实性。在这一阶段,贷款风险的生长问题已不复存在,因而也就无需讨论贷款风险生长节点问题。
(四)、防范新增贷款风险的对策和建议。
防范新增贷款风险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控制工程。圆满完成这一工程构筑任务的基本思路,应当是深化改革,锐意创新,改善方法,优化机制,标本兼治。具体地说,可以采取以下8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
1.正确认识和把握贷款风险生长规律性,提高新增贷款风险防范对策和措施的适宜性与有效性。贷款风险生长经历风险萌芽、风险成长和风险爆发三个阶段,凸现贷款发放风险、关注类、次级类、可疑类和损失类等五个生长节点。这五个生长节点各有不同的特征和相异的影响因素。只有正确认识和把握其特征的差异点和影响因素的区别点,并采取不同内容和不同力度的且适宜于扼制各种生长节点的有效措施,才能确保防范风险生长的效果。
2.重视正确区分风险因素的可控性和不可控性,采取不同的适当对策和措施。在影响商业银行贷款风险生长的一系列因素中,商业银行对其外部因素具有明显的不可控制性,但对其内部因素则具有较强的可控制性。首先,对于不可控制性的外部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可以采取“呼、帮、转、避”四种策略。“呼”,即通过具有较强说服力的调研分析资料,呼吁国家经济管理部门改善产业政策,改革经济管理体制;“帮”,即督促和帮助借款人改善经营管理,加快资金周转,增强守信意识;“转”,即对于深受外部风险因素影响的贷款种类和贷款对象,要求提供贷款担保或开办贷款保险,以转移贷款风险;“避”,即对于深受外部风险因素影响的贷款种类和贷款对象,若没有提供贷款担保或贷款保险则不予贷款,以避免不必要的承担贷款风险。其次,对于可控制性的内部风险因素,商业银行可以采取“改、促、强”三种策略。“改”,是指改善贷款政策、程序、制度以及内控机制;“促”,即督促贷款政策、程序、制度严格执行到位;“强”,是指加强贷款合法性、规范性、风险性和效益性的检查监督力度,加强贷款风险责任的追究力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