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重视体育是同他亲身体验有关的。毛泽东之所以乳名叫“石三伢仔”就是因为他前面有两个哥哥都早夭,而他出生时也体弱,他母亲怕他养不大,就帮毛泽东拜一块观音石为母,因而叫“石三伢子。”毛泽东在12岁大病一场后,特别注意锻炼身体,学习游泳,身体才日渐结实。所以毛泽东认为“故生而强者不必自喜也,生而弱者不必自悲也,”后天的锻炼与否,是可以改变强弱之势的。毛泽东的一位志同道合的挚友蔡和森与毛泽东一样早年身体虚弱,但能持之以恒,坚持锻炼。是秋凉的时候仍坚持同毛泽东一起游湘江中的少数几位之一。据张昆弟1917年的日记记载,蔡和森自己说:“余每日早四时半起,夜八时半睡。自四时半起至天马山顶,静坐、运动,至九时始下山;……每日冷水浴二次,早起后一次,临睡前一次。又于雷风雨烈之时,冒雨而行……” 蔡和森也是一位体育锻炼的实行家,锻炼身体的方式是早睡早起,冷水浴,学习“静坐”。毛泽东则喜熬夜读书,反对恩师杨昌济提倡的“静坐”,主张身体各部位的均衡运动。但他们锻炼身体的目的是一样的,强健体魄、磨练意识,追求“体强心强”。
毛泽东常说,革命者是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因为体育可以强意志,“意志者也,人生事业之先驱也。”毛泽东的观点是非常正确的。蔡和森同志的视死如归,就是最好的诠释。蔡和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被引渡到广州,在监狱里,他表现了超人的坚强与英勇。国民党反动派无法对付这个革命的铁人,刽子手竟残忍到无人性地把他的四肢摊开,钉在墙壁上,用刺刀戳烂他的胸脯,折磨至死。毛泽东获得噩耗,悲恸得无语凝噎,痛悼道: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做到的他都做到了。
《恰》剧中,当恰同学少年们“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畅游湘江时,有一位始终没有下水,他就是非常具有才情的当时湘乡第一才子肖子升。他温文尔雅,不注重体育锻炼,不屑于意志磨练,赴法勤工俭学后赞同第二共产国际的机会主义,思想右倾。回国为谋求个人前途又投靠李石曾、易培基门下,投奔国民党,做了国民党政府农政部政务次长等职,后任故宫博物馆监守,涉嫌盗窃国家文物,出逃法国。1952年迁于乌拉圭,坚持反共。解放后,毛泽东对这位昔日好友甚为想念,几次叫人邀他回国效力。这位昔日新民学会的总干事,或者羞于见昔日同窗好友或无颜江东,终不回,卒于乌拉圭。
可见,体育之锻炼伴之意志之磨练,对一个民族的前途、对人的一生发展委实相当重要。特别是今天中国进入独生子女家庭时代,学校教育出现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网吧、互联游戏又猛虎般威胁着青少年的健康时,全社会观《恰》剧后,来重温毛泽东《体育之研究》,实践其思想是很适时很必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