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重读“愚公移山”

  我的新感受的生发,主要在于我先抛开附加到这则古老故事的象征意、比喻意。三座大山已推翻了,这一象征意可以放一放,这应该很自然。长期来,不论热衷于发扬愚公精神,还是批判嘲讽愚公精神,都是由这则故事在现时代的象征意而来的。咱们现在先撇开其象征意,对着这故事的文本,认真读一读。
  这则故事写愚公挖山,且挖山不止,原因是有两座山挡在他家门前,“出入之迂”,增添了全家人生活中的困难。山挡了路,就挖掉它,一代人挖不掉,几代人不停地挖,终有一天能挖掉。愚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居然使得“帝感其诚”,终于帮他移去了挡在门前的大山。
  毛泽东用这则故事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推翻三座大山,也强调要感动上帝,即要取得人民的支持。取得人民的支持是现实中可以实现的,但感动天帝派遣神祗来搬山却只能是神话中的想象。所以,愚公真要能挖去山修成路,只能是挖山不止。正是因此,河曲智叟才嘲笑他的愚蠢。今天的不少人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分析愚公精神的真愚。似乎有个很简单的解决办法,山虽无天帝派神祗来搬走,人却可以搬迁到别的地方去居住。愚公一家可以移居山外,何必挖山。今日中国的不少人,在国内发展不快,或挣钱不多,或过得不够舒心,或有别的什么不满意,不是很容易地就搬到国外定居了么?愚公的真愚,正是愚在这一点上。
  所以,重读这则古老故事,从其文本求之,首先,你会感到,按时下的一些观念认识,愚公确实真愚。然而,假如我们再思考下去,想到太行山王屋山的外面,在当时又是怎样的生存环境呢?愚公一家人,如果放弃北山的居住地,搬到山外居住,会不会因此就逃开了生存困难呢?我们再读一些古老故事,就应该明白,北山之外的人们,同样会遇到生存困难。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北山经》)
  这则故事中讲了海滨生活会有被海浪吞没的可能。女娃自己因此死于非命,死后变化为精卫鸟,便矢志为民造福,“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就是著名的精卫填海的故事。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淮南子·览冥训》)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