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愚公移山”
卜安淳
【关键词】愚公移山;愚公精神;民族;家园;环境治理
【全文】
最近想起来重新读一读“愚公移山”这则上古的神话传说故事,原因在于经历了今年(1995)这样一个夏天。这个夏天对于中国大多数人来说,主要的感受,恐怕是太热,长时期的热。但是,对于长江中下游的人们,尤其是对于辽河流域的人们来说,热之外,又有更深的感受——水患造成的灾难。面对大水造成的灾难,我静静地思考了许久。思考中,我想到了愚公移山,想起要重新读一读这则古老的故事。
毛泽东曾用这则古老的故事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为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而坚持不懈努力奋斗。全国解放以后,尤其是在文化大革命之中,这古老的故事又成为坚定不移地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精神象征。随着“老三篇”的年年学、月月学、天天学,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深入全国男女老少之心。然而,进入1980年代之后,愚公精神受到重新分析评价,与“小车不倒只管推”之类,与“穷过渡”之类,与“社会主义草”之类,一道成了落后保守不开化等思想的代名词。所以,现在我又想起来重新读这则古老故事,连自己也感到有些不合时宜。
不过,重新读了这则古老故事之后,我还是有了新的感受。
这则载于《列子》的故事不太长,我抄录于此,读诸君不妨也重新读一读,看是否也有新的感受。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同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遣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山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悔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不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蛾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列子·汤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