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探微》后记
陈甦
【全文】
研习法律经年,略有著述,然篇短论轻,难秀学林。每见能为鸿篇巨制者,辄叹羡不已。著长篇滔滔,立大论峨峨,令同道啧啧,使后生诺诺,为学者若能如此,岂不快哉。有心仿之,却屡试屡爽,再鼓再竭,难谓有成。反躬自问,终知学浅技薄。然则身为法学研究者,若不阐扬法理,终日为之何?况且生性喜书爱文,究理较真。于是小题精作,弄笔不断。知法学之艰深,执细端以析解;窥世象之纷纭,寻法意以探微。
时在一九九五年,就钻石金表案,著文发表于《法学》。其刊“编后”言,该文改变案例分析范式,不再“一个案例——几种观点——笔者观点——得出结论”,而从学理分析入手,最终得出结论,“似有水到渠成之感”。得此评价,深受鼓舞于一时,却未在意以一贯之。时隔五年,一日在法学所院中,同事韩世远持一有奖存单案例,约我为其爱人张娜所编辑栏目著文。该文发表于《人民法院报》,案例分析文章自此得以续写,以至如今。两千年冬,《人民法院报》主持“牛黄案”讨论,响应者众,观点纷呈。编辑谢圣华约我予以总结,我却另立视角,别选思路,以排众议,是以有《牛黄应当属于未发现物》出炉。但不知立论可否,未免忐忑。一日夜深,郑成思先生打电话来,言“牛黄”一文甚好,“未发现物”一词尤佳,其著作权领域亦有发现者权利问题,对发现客体若能以“未发现物”概括,亦为妥当。并嘱我沿此思路研究下去,或有所成。过几日,郑先生又送我相关资料,再次勉我深入研究。整理书稿时,郑先生所送资料犹在,殷殷嘱咐犹在,清癯面容犹在,而斯人已仙去。睹物思人,不胜唏嘘。
日后因常写此类短文,遂与《人民法院报》结下不解之缘。谢圣华由理论部编辑而副主任而主任,承蒙不弃,一再约我参与案例讨论,如路边捡拾摩托车案、捐献遗体抚慰金强制执行案,受害人亡后医疗费继续执行案,银行识别存款人责任案等。张娜任理论部编辑,亦时常约稿。因其负责栏目变更,约稿亦不限于案例分析,法条分析有之,立法讨论有之,知识介绍有之,实务评议亦有之。给报纸作文,深感不易。既非法律刊载,又非领导讲话,能给四千字版面,已属非常优待。因写者众多,版面拥挤,张娜现在约稿,常以三千字为限。以区区三四千字,既要说理透彻,又要结构完整,还要可读性强,实需斟酌经营。为求立论清新,得题后常冥思苦想竟日,寻找最佳视点,推演最顺思路。如受害人亡后医疗费继续执行案,本属诉讼法范畴,编辑约稿后,曾再三推托,一来诉讼法不熟,二来实无创意。编辑做版前一日早晨,再电话催问,又实情相告,请谅回绝。当天傍晚,忽生灵感,发现此案实为损失不确定性与判决确定性矛盾之体现,乃急告编辑,此文可作。是夜,文思喷涌,落键无碍,四千余字,一敲而就。次日清晨交稿,后日即现报端。数年间,如是者再三,虽有绞脑汁之苦,亦有展胸臆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