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往事怎能如烟?——读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随感

往事怎能如烟?——读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随感


褚宸舸


【关键词】《立马中条》;反思;书评
【全文】
  《立马中条》是一本读起来让人血脉贲张、心潮澎湃的新书——特别是在2005年的岁末年初,西安滴水成冰的日子里。
  作者秉笔直书,向我们鲜活展示了6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那个我们不应当忘记但却早已如烟的历史:在孙蔚如将军的带领下,三万三秦赤子御敌于陕西省外整三年,用二万多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抗日史。
  这个英雄群体中的共产党员,历史已经为他们树碑立传。令我感慨万千的是那些放下镢头、扛起枪头的农家子弟以及支持他们舍生忘死的亲属,他们早已被岁月尘封,不为我们所知。他们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大字识不了几个,没有豪言壮语,也从来没有想到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精球打炕面,死了球朝天”,他们只知道要杀日本鬼子,保父老平安。三万人的杂牌部队,抵御数倍于我的日本精锐之师,上至将军,下至小兵,心中都明白等待他们的结局是什么,然而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东原壮歌,血祭黄河,巾帼风骨……。徐剑铭等作者用他们手中的笔,不疾不徐地为我们展示了陕西汉子的热血豪情。捧读《立马中条》,心绪紧随行文跌宕,感慨与愤懑相生,敬佩与扼腕相伴,我们分明看到了三万血肉之躯为后人树起的一座耸天丰碑!
  《立马中条》也是一本发人深醒的准史书。读罢此书,掩卷长思,我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往事为何如烟而逝?我们为什么对如此重要的历史长时间失去了记忆,是什么造成了集体失忆?
  我虽然生长在陕西,但对陕西实在所知不多。其中原因,既有身在其中不识其秀美的局限,也有所谓文化人对陕西人生、冷、噌、倔,缺乏现代文明的偏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需要检讨多年来我所接受的社会教育。至少在我所读到的抗日史中,陕西之所以未遭日寇蹂躏,似乎全在于炸开花园口后黄河天堑这一自然屏障。
  李大钊先生说:“历史不是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亦不是只记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的全人类生活。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的历史,决不是那生活的历史。”大钊先生的意思是,历史本身既指已有的事实,又指我们对这种事实的记录。事实有“实在的事实”和“历史的事实”之分,前者是所谓“客观事实”,后者是经过史学家记录和人群所记忆的事实。史家记录历史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意图,有些要浓墨重笔,有些则一笔带过或者只字不提,有的甚至歪曲。因此,二十五史从《晋书》以后都成了官方活动。史书的价值取向会影响读者,由于岁月侵蚀,史书所载的历史就成为一个群体所记忆的历史,这个群体似乎认为自己了解的是客观的事实,其实只是自己根据史书回忆的事实而已。


第 [1] [2] 页 共[3]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