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规则是如何形成的——从哈耶克的“自发演化论”开始

  对哈耶克的分析框架来说,更成问题的恐怕是在个体日益疏离化的现代工商社会中,适于规则自发演化的生境难以找到。
  与偶然出现的行动模式相区别,恒常性是规则的基本标志。因此,某一有效率的行动模式经由参与人磨合而出现或胜出并不意味着其作为一种规则已经得到确立,即使经过了相当长的探索、试错期。它还需要一个持续性的遵守过程,使之在参与人之间不断地得到重复、强调和记忆,直至作为具有一定恒常性的信息浓缩——规则沉淀在参与人的信念之中。在国家集中供给规则的场合下,可以通过“以武力威胁为后盾”将个体行动固定在某一模式上,从而使得“行为经过多次反复,变得很熟悉就变成一种习惯,建立起一种行动的珊瑚礁”;[38]当缺乏国家强制力的支持时,对偏离行动的非正式控制就是一种必要的替代性记忆机制。这一“纠偏”式的持续记忆过程是在一系列社会要件的支撑下得以展开的:
  (一)信息要件
  对不利于行动模式在参与人之间复制的偏离行为必须能够及时发现并得以剔除,否则,有效率的行动模式很可能在外来的扰动下无法获得足够的记忆时间。当规则的自发演化缺乏专司偏离行为发现的外部信息提供者时,博弈群体自身就要搜集、记录并传播关于成员遵守与否的弥散化信息。如果成员之间交织紧密,结成了复杂交错的关系网络,“这些交叉关系有助于成员维系一种散布流言蜚语的网络,以此来散布关于某个特定成员在过去某个特定社会互动中行为如何的信息”,那么“成员们实际上靠流言蜚语分享了大量的信息”。[39]因此,信息的形成和流动是高效率的,一旦有人偏离了行为模式设定的既有轨道,他的行动就很容易落入由流言蜚语织就的信息监督之网。相反,由于信息的发现、流动效率与空间距离成反比,如果个体之间的结合松散脆弱,那么,流言蜚语的信息搜集、传播功能也将随之严重弱化,甚至这一信息载体自身也无法形成。
  (二)权力要件
  要想使成员没有偏离某一行动模式的激励,每个群体成员都应该有能力使得偏离者的境况较之遵守的行动选择更糟,都拥有实施制裁偏离行动的权力资源。权力的普遍配置要求群体成员之间结成牢固的、广泛的互惠关系。对于交织紧密、人员流动较少的群体来说,成员们“必须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40]由于群体成员间的高度粘连,其他成员可以便利地通过拒绝偏离者“在紧要时(比如盖房子和照顾病人)希望有人帮忙的请求,禁止他参加节日、宗教之类的社会活动”[41]——来实施对偏离者的制裁。切断社会交往通道的放逐对于交织紧密的群体成员是一个有效的威慑,以至于在它的支撑下,舆论(同时也是信息载体)、“面子”、“声誉”等能够发挥相当的约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外部监督者的职能履行。而当行动者可以便利地从群体成员之外获得由互助提供的资源或收益时,互惠网络即被打破,放逐式的制裁、或者“面子”一类的观念就难以起到“纠偏”的约束作用。这就是为什么“一个在其家乡循规蹈矩的农民,在一个大城市中可以有截然不同的行为举止”。[42]
  (三)机会要件
  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成员的偏离行为,群体其他成员“必须不仅拥有权力,而且还必须有便利的机会来行使权力”,“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回避的未来再次相遇的前景可以提供这些机会”,它“保证了有源源不断的自助执行的便利机遇”,[43]使得对于偏离行为制裁成为可以置信的威慑。
  决定博弈是否可以延续下去的关键变量是退出成本的高低。如果其博弈对手能够提供某一成员无法或只能以过高成本从他处取得替代品的资源,使得后者在此博弈内获得的效用大于、或至少不小于参与其他博弈所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即保留效用(reservation utility),那么,经由对这一博弈的参与约束(participation constraint)的满足,[44]交织紧密的小范围群体可以在成员之间成就持续性的博弈关系——“硬撑着”、“不与对方交往”[45] 在“必须互相依赖、互相帮助才能克服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情景下的非现实性使得群体其他成员成为难以回避、回避起来不经济的博弈相对方;而一个深陷互惠弥散化网络的个体实际上已经把自己的部分未来福利作为抵押交给了他人,精心保持与其他成员间的博弈关系则是适应社群资源弱替代性的“好”策略。但是,倘若个体可以通过与无数匿名的他者进行一次性博弈来满足需求,并未与特定群体结成如果交往断绝即严重减损效用的“锁定”关系,这时,低廉的退出成本取消了未来再次相遇的可能,从而导致即便有权力资源支持的偏离制裁也落了空。
  “如果某群体内的社会条件不为其成员提供规范和违反规范的信息,也不提供确立规范所需的权力和实施机遇,那么这个非正式控制体系(控制对于某一行动模式之偏离)也许就不有效”。[46]社会学研究表明,信息、权力、以及便利的制裁机会对应的是弱流动性、交织紧密的稳定群体,其间少有个体进入或退出,因为“人口少一般会增加流言蜚语的质量,增加互惠权力”,以及使得“未来权力行使容易”。与之相适应,交织紧密群体之典型“一直都是某个农村的生活”;[47]而在现代分工社会中,随着异质化程度不断加深,个体与他者间交往的圈子“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48]社会网络的密度日益被稀释,以至“大群体或者成员流动的群体通常关系都不够紧密,不能太多依靠非正式社会控制”。相应地,深度依赖于“交织紧密群体”的记忆机制就不那么有效,无法在其成员之间促成持续性遵守的合作博弈格局来实现某一行动模式固化为规则所必需的记忆,从而导致规则的单一自生模式难以成为现实的社会存在。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