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中的信息异化

  一、基于分工的信息异化
  按照共享程度的高低,信息可分为专业型(specific information)和常识型(common information)两类。所谓专业信息,是具有自己独特的范畴、定义、方法、对其正确解码必须具备达致临界点的知识存量和相关参照系、共享程度较低(通常只限于特定群体)的信息,[3]由是观之,环评信息当属前者——作为以环境科学原理为基础、综合多学科分析工具对环境风险进行甄别和预防的系统机制,环评信息具有浓厚的技术特色,专业色彩非常突出。
  第一,就规划来看,环评内容包括区域环境因子分析、周边地区自然社会环境与污染现状分析、规划中的产业概况分析以及污染前景或生态破坏预测等多个维度;
  第二,就建设项目来看,则包括涵盖能源供应、工艺流程、操作规程的工程概况分析、项目经济收益预测、既有污染源现状分析和项目未来污染源分析等等。
  可见,无论是规划评价还是项目评价,其业务知识既涉及大气、水、土壤等基本环境要素原理,以及污染形成、迁移、转化、扩散的一般机理,又涉及特定区域气象、地理、水文、生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具体知识,更涉及到环评专用的符号、导则、指南及抽样、分析、试验规程等等;其研究工具囊括物理、化学、生物、医学等多类自然科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科学。[4]所以,环境学界称之为“基于专业分工的系统工程”是不为过的。
  而对于环评信息接受者——公众一方来说,专业分工条件约束下的个体知识接受机制导致很可能其在应对环评信息浓重的技术特征时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第一,能否对环评信息正确解码,关键取决于“对这个问题的熟悉程度”,[5]而熟悉程度又是由个体信息存量和信息结构决定的。从纵向发展来看,在分工程度日益加深的现代社会,“每个人知道越来越多关于越来越小的事情”;[6]但从横向发展来看,专业化已经成了重要的无知之源,甚至“在很大的人类知识领域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傻瓜”,[7]所以,任何个体的信息结构都不是全涉性的,必定对包括环评在内的某些场域的知识存在认知盲点。这类盲点亦是普通公众很难仅仅凭借一般的社会体验、分散式的零星阅读就能弥补的。
  第二,即使公众一方为缩小与环评职业群体之间的信息鸿沟而有意识扩充原有信息集合的边界,其预期绩效的实现亦非常需要时间的专门性投入甚至是倾斜性配置(专业NGO尚需集中学习如何参与环评)。[8]随着各类职业活动集约化程度加强,公众也越来越难以从中抽身去从事其他时间密集型活动,[9]因此,机会成本增大使普通公众很难有足够的激励把日显稀缺的时间资源配置到对环评信息解码的时间密集型准备学习中去,更何况其效果还受到学习者知识存量、既有学科背景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制约(人文学科出身就较难理解关涉诸多自然科学知识的环评信息)。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