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专利比上面这个电池专利更简单。例如,下面这个奶片专利就是两个线条图,用电脑一分钟就画完的两个图而已。
为什么著名的上市公司伊利也搞这么简单的专利呢?这是因为:2001年,有个人申请了下面这个外观专利。这个人用下面这个专利控告了伊利、蒙牛等几十家企业,获得了很多和解赔偿。最终,这个专利被上海一家公司成功地打掉了无效。但是,这个专利对很多企业造成了沉重损失。我国有个法律规则,是世界首创:专利被宣告无效前,已经执行的和解协议、许可协议、司法判决、行政判决等在专利被宣告无效后没有回溯力。
想想看,一个专利,没有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过具体内容就授权发了专利证书。后来,这个专利打了官司之后才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具体内容并被宣告无效了。无效前,专利权人已经拿到的和解费用、许可费用、司法赔偿等都不用退还,也不需要赔偿被告人在垃圾专利诉讼中遭受的损失。这种法律规则显然可以鼓励人们闭眼乱申请专利,然后乱搞诉讼挣钱,乱折腾有钱的企业。即使不打官司,发个律师函,吓唬企业,说不给钱就起诉,企业也会非常紧张。为什么?媒体一宣传某某公司被告了,它的市场、股票肯定受负面影响。实际上,现在确实是律师函、敲诈信满天飞。
也许是当过被告受了启发,伊利公司也参加了这种外观专利的部署竞赛。
其实,我国的专利一点都不神秘。下面是其他一些专利的实例。说白了,就是几个简单的图片而已。
实用新型专利也大都很简单。例如,下面这个奶瓶嘴专利在全国造成了上百个专利诉讼。山东省前五十名的大超市(销售行为也算侵权)也被告了。就这个专利,各地法院判决赔偿的钱,以及被告和解同意赔偿的钱总计上亿元,实际执行了数千万元。
最后这个专利被现有技术打掉无效了。但是,企业损失的数千万元无法追回,而且其他损失(企业停产、律师费用、司法机关的成本)也打了水漂。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专利呢?很简单,就是在奶瓶上搞个膜,膜下面有个管,管在一个螺旋上,一拧螺旋,管刺穿膜,嘴含住管就可以喝奶。这么一个专利折腾了几年。其他很多诉讼使用的专利可能比这个还要简单。受这类诉讼影响,全国很多个人、企业加入了部署简单专利,搞公知技术复活的行列。
这种对策未必也用来搞不正当竞争。很多企业可以用它防范竞争对手搞不正当竞争。例如,一个自主创新的中国产品当然可能包含现有技术,也包含一些重大的技术创新。仅仅就后者部署专利还不行。国外竞争对手就前者申请了专利,也会搞得我们很被动。因此,专利部署不能局限于科技创新,也要对关键的现有技术申请专利,防止企业在国外遭遇不正当的专利侵权诉讼,维护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在国外市场的拓展空间。
当然,专利部署是一条路径而已。对现有技术,我国企业还可以到ip.com等网站搞电子签名式发表,这也是一种经济、有效的竞争策略。这两类对策都可以在我国国内展开。
(九)维权预算
知识产权案件的发生时间、地点能预先估计地八九不离十。案件的强度、幅度、进展一般也在可预估的范围之内。因此,企业要预先准备知识产权海外维权费用。如果不能在产品价格中预先计入该笔费用,则企业可以投保知识产权侵权保险,或者预先加入知识产权战略联盟,通过保险公司、联盟企业等分担维权费用。这些工作都可以在国内开展。
(十)团队搭建
企业搞知识产权海外维权,一般都需要搭建一个专职、兼职的工作团队。这方面的工作主要在国内进行。
(十一)权利挖掘
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挖掘能力很强。例如,飞利浦、本田等公司在美国申请了数千件商标,数万件专利。这不是国外企业“研发投入大”这一个因素决定的,也受其知识产权挖掘能力的深刻影响。和国外企业不同,我国企业的专利挖掘能力很低,大部分可以部署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外观要素等都被忽略了。
为了准备海外知识产权维权,我国企业要增强知识产权挖掘能力,在大战之前先囤积充足的知识产权武器。
(十二)权利部署
知识产权部署包含很多策略性安排,例如是否在产品的生产、销售地区部署专利,是否对全部外观要素申请商标,在哪些产品类别申请商标,专利是否需要涵盖上下游产业和产品,是否需要仅仅在竞争对手的核心产品线上部署知识产权,是否需要部署知识产权壁垒,是否需要部署潜水艇专利,是否需要通过母子专利、互补专利、聚簇专利等累积知识产权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