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我们在所能够看到的西方国家的宪法典中,还没有看到“
宪法实施”这样的法规范上的用语,同时在西方的学术著述中,也没有找到“
宪法实施”这样的学术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的
宪法中,第一次出现“
宪法实施”提法的,应当是1918 年的第一部社会主义
宪法即《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苏维埃共和国宪法(根本法)》。该
宪法第7章第
32条规定,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负责监督苏维埃
宪法、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及苏维埃政权中央机关的各项决定的实施情况”。1924年的苏联
宪法第5章第
30条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团负责监督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宪法的实施情况”。在此之后所制定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宪法中都有类似苏俄
宪法及苏联
宪法关于宪法实施的规定。
我国1954年《
宪法》第2章第
27条规定,全国人大行使下列职权:“(三)监督
宪法的实施”; 1975年《
宪法》
关于宪法实施未作任何规定; 1978年《
宪法》恢复了1954年《
宪法》的规定。我国现行《
宪法》中有三处对
宪法实施作出了规定: (1)《
宪法》序言最后一段规定:“全国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以
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且负有维护
宪法尊严、保证
宪法实施的职责”; ( 2)《
宪法》第
62条第2项规定,全国人大“监督
宪法的实施”; ( 3)《
宪法》第
66条第1项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解释
宪法,监督
宪法的实施”。现行
宪法与1954 年《
宪法》和1978 年《
宪法》的规定相比较,增加了两项规定,一是《
宪法》序言关于监督
宪法实施的规定,二是增加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为监督
宪法实施的机关的规定。
虽然社会主义国家的
宪法使用的是“监督
宪法的实施”这样的表述,但是,毕竟有“
宪法的实施”这样的字眼。因此,可以推论,“
宪法实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由社会主义宪法典中概括出来的一个宪法学上的学术概念。
宪法实施与监督
宪法的实施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也是宪法学上两个不同的课题。在我国现行《
宪法》上规定了两种意义上的监督
宪法实施。一是政治意义上的监督
宪法实施,如《
宪法》序言关于监督
宪法实施的规定;二是法意义上或者说制度意义上的监督
宪法实施,如《
宪法》第
62条第2项和第
66条第1项关于监督
宪法实施的规定。
关于宪法如何实施的问题,或者说
宪法实施的基本方式、途径、手段的问题,社会主义国家的宪法典中并未作出明确规定。
宪法仅仅是书面上的文字或者规范,制定
宪法并不是制宪者的真正目的所在,将书面的宪法规范变成为制宪者所要达到的预期的社会现实,即实现宪政,才是制宪者的真正目的。而
宪法实施即是将书面上的宪法规范变成为社会现实即宪政的过程、方式和手段。
笔者认为,
宪法实施包括三个基本方面:首先,观念形态,如
宪法意识、
宪法信仰、
宪法观念等;其次,制度形态,包括保障
宪法实施的各种制度;最后,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阶段及不同阶段所存在的问题。因此,在由书面的
宪法成为现实的宪政过程中的所有问题都是
宪法实施所要研究的问题。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
宪法实施是保障
宪法地位相关概念中最宽泛的、包含内容最丰富的概念。
就制度形态而言,
宪法实施包括
宪法层面的制度和法律层面的制度,
宪法实施主要是指
宪法层面上的各项制度的落实。
宪法层面的制度包括
宪法关于宪法为高级法的规定、关于国家整体性宪政体制的设计、关于国家机构体制的设计、
关于宪法修改制度的规定、
关于宪法解释制度的规定、关于立法限制的规定、关于法律保留制度的规定、
关于宪法惯例制度的规定,等等。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
宪法中所作的任何制度性规定都是
宪法实施的方式、途径和手段。法律层面的制度包括立法制度、行政制度和司法制度,即立法机关依据
宪法制定法律、修改法律 或者解释法律;行政机关依据法律进行行政管理;司法机关依据法律独立地裁判案件、解决纠纷。违宪审查与
宪法实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宪法实施是将纸面上的
宪法变为宪政现实的过程,而违宪审查是保证
宪法得到有效实施的一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