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刘剑文教授能够在学术和社会活动两个领域均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除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之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沉稳亲和的处事原则和追求卓越的人生态度,这是成就大事业的必要素质。刘剑文教授说,自己之所以能够团结众多专家一起做研究、做项目,“亲和力”和“团队精神”绝对是不可或缺的人格条件,并且他特别注意培养自己开阔的心胸和宽广的视野,这能够让他在一些问题上看得更开、站得更远,在遇到矛盾和问题的时候化解得更快。“就好像登山,一个人站在山顶俯视四周,因为眼前的景色清晰开阔,你的感觉就必然是豪迈而有气魄的,如果只站在山腰甚至山脚下看,不仅要看得很累,而且人的境界会变得不知不觉狭隘起来,”刘教授带着谈天的口吻告诉记者,“我平时喜欢听西北歌曲,就因为它给人的感觉很粗犷、很大气,我觉得人也应该是这样。所以我尽量给我的学生和同事一个宽松的相处环境,因为我知道这样最有利于每个人潜质的发挥,也同样有利于资源的整合。我觉得学者的心态应该是开放的、求新的,所以我不管是学术研究还是参加社会活动,都很喜欢与不同的人交往——尤其是与我的学生交往,因为他们观念新、思维活跃,而我作为老师的观点和视野毕竟是有局限性的、相对陈旧的,通过向学生和周围的人学习,我真的学会了不少东西,他们提出的我一时回答不了的问题,我也会带到研究和工作中、带到和其他专家的谈话中寻找解决,最终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有收获,大概,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吧。”
建议•期待
在采访的最后,记者向刘剑文教授问起了他对北大法学院学生的期待与忠告,刘教授略一沉思,给出了在我看来极为恳切地回答:“首先,我认为每个北大法学院的学生对自己的前程都应该有一个定位,只有在准确定位自己的情况下,人才能走得不盲目。20世纪90年代以前,法律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集中在公检法领域;但现在的形势不同了,公检法机关的人员日趋饱和,而律师界也逐渐呈现人员烦冗的趋势,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慎重思考的是,自己未来的出路在哪里?在我个人看来,北大法学院毕业生中的很多人,其前程大多都会是在市场,在企业、在中介机构等。而在目前市场经济竞争机制日完善的形势下,企业会给法律人才以更多的岗位和更大的作用空间,相信我们会在有活力的企业中展现自己更大的价值。”
“所以,这也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时刻保持忧患意识,有居安思危的心态,不要在‘北大法学院’这样的光芒下迷失了自己,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一个定位,看看社会需要什么知识,我还欠缺哪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补充自己的知识漏洞,同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在打好基础的同时向专业化和尖端化方向走,这是我们未来能够在众多竞争者中胜人一筹的关键所在。”
“最后,北大法学院学生要着重培养自己对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选择与锤炼能力,在竞争社会中造就自己个性与共性、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完美结合,同时注意领袖气魄和团队精神的协调发展,这样才会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不辜负社会对你们的期待。”
第 [1] [2] [3] [4] [5] 页 共[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