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法概要》译后记
薛军
【全文】
这本译作缘起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与意大利比萨大学的一项开始于2000年,并且一直持续至今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在这一交流项目的框架之下,每隔一年,意大利比萨大学法律系就派出大概由3到4名教授所组成的代表团对中南进行学术访问。这里所汇集的,基本上就是这些教授在中南进行的学术演讲的意大利文稿的汉语译本。
由于我在2000年到2005年期间恰好在意大利留学,能够比较方便地比萨大学的学者进行沟通,因此被中南委以重任,几乎是全程参与和组织,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规划”了这些学术交流活动的具体展开。这里奉献给读者诸位的,就是迄今为止,这项学术交流活动的成果之一。由于目前双方的学术交流活动仍然在进行之中,因此这里出版的译著只能算是“阶段性成果”,并且我有非常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南与比萨大学在继续开展下去的这一合作中还会取得更多的成果。
说其为“阶段性成果”,这表明,我个人认为,到目前为止的这种交流是富有成效的。而我之所以确信这项合作在未来还会取得更多的成果,则是因为中南在与意大利比萨大学的合作中采取了一种有助于产生实效的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模式。
近几年来,中国法学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越来越频繁。其中的不少活动取得了相当有价值的成果。但不能否认的是,也有大量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效果最终并不尽如人意。出现这样的结果,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并不是我们的人对这样的活动不尽心尽职,恰恰相反,对于外事活动,我们总是非常认真严肃,非常讲求待客之道的。问题也许在于,我们在对外交流中可能忽略了一些看起来不起眼,但其实非常重要的组织工作方面的问题。
根据在国外留学过程中的观察以及这几年来参与组织校际的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经验,我认为,中国高校邀请国外学者到中国的大学来做学术报告,参加学术会议之类,要获得尽可能好的效果,前期的组织特别重要。没有前期的准备,相当随意地邀请国外学者来讲学,往往是时间、精力和金钱化了不少,却没有带来什么高质量的学术知识。更糟糕的是,还可能导致别人因此而低估中国学界的知识水准。
我在参与组织中南与比萨的学术交流时,在协助中南方面参与组织工作时,特别关注这样几个问题。首先是关于邀请对象的选择,原则上要求对方派出的是在某一法律领域的研究在意大利全国具有相当大的影响的专家。由于我在比萨大学法律系进修过一年,所以对他们的情况摸得比较熟,因此往往力促那些优秀的学者来中南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