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识是道学之见识,是与认知者息息相关的缘在之真理,是美的真理,不是任何教条,不是通常的既定知识,不是主观见识,也不是客观化认识。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一真美。
道识是真理,道识是美的体验,见识纯真之美,体现真与美的合一是道识的最基本特征。
2)境遇化。
道学是随无定理、定势,却有原则和方法的科学,道识不拘泥于传统和一切历史先见,不沉溺于想象的乌托邦,而是实现历史、未来和现实的此在性,是实践出真知,是时机化、缘份化的知,是人与天道自然的切中性知。境遇化是道识的重要特征。
3)人道化。
天道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就是人道的现实化。在混沌不分的境遇中使天道人道化。惟其人道,才是真理,才为人所用。天道似无情实际上最有情,天道钟爱与人,而天道爱人就是人要人道的根据。人道化是道识的本质特征。
3、道识的方法
1)寂静我。
理性判断来自非理性的内心平和,正是在寂静渊默之中,那不显之德,反而具有一种更为巨大的生育抚养的力量,其日彰之实,也达到了盛极不可加的极境。【3】在寂静中忘我无思才能发现道的真谛,这是一种修学。对一个求真知的人来说,他应当心底光明正大,无邪恶,无任何偏见成见拘束,才能体验、发现道识,见到真理,体验大美。用孔子的话说,就是道不为小人谋,而为君子谋。这实在是很深刻的道理。俄国作家果戈理也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越高,他的智慧也越高。我想,他们的意思大概是相通的。
2)游于艺。
与今日意义上渗透生活世界的每个领域的“技”(技术)不同,在“艺”中充满着对场景、情境与质的细节的尊重,以及在一种当下即是的意义上,承负具体性、完整性与丰富性的要求,这一要求将每个个体的生命,尤其是身体作为“艺”的实行者与受用者。在身体(包括心灵与精神)的和谐状态中,“艺”抵达每个个人,也抵达自身。在这个意义上,“艺”乃是各正性命的事件当下地发生的一种依托或媒介。而“技”呢?它则以量化与抽象,销蚀具体与质的细节,它强化经济、机械与简化的操作性质,以便对所有质性的差异都可以以同一方式机械地从事。所以,在“技”中,文化的理想与丰富完整的存在是一种在操作中必须以量化的方式加以忽略或清除的剩余物。如同从事“艺”的“主体”,通过“艺”来到世界,也来到自身那样,在“技”中,“技”的操作者,脱离了具体的世界,也脱离了具体的身体(自己与他人)。“技”通过规则将自身正当化,而“艺”则是在与文化理想、文化体系的统一性获得存在的正当性,所以,在“游于艺”中,所志之道、所据之德、所依之仁,得以在“艺”境中真正的打开。只有通过“游于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的生活才找到其依托,而以“游于艺”的方式,我们接纳的就不仅仅是我们自己,还有他者以及整全的世界。正是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艺”的真正意义。而一切伟大的“教化”,都将把确立这种当下地抵达上述文化理想的“艺”作为核心,离开“艺”,就会发生“教便只是说理”、说理而其身体无以承载其理的现象。【4】道识本质上是科学的艺术化,或者说,科学就是艺术,艺术就是科学。因为,真正的科学和艺术都是求真的,都是美感的,是真与美的合一。技术是道识的表现方法,但远不是道识,也很难达到道识。因为大多数人习惯于方便、简洁,功用性、思想的懒惰以及效用观使一般人不愿求真知而已。技术思想就是为这种情况产生的。但原发真理是靠技术学不来的,逻辑是达不到的。形式化技术、逻辑只能传播、利用知识,但不创造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