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总结一下,有人说以上的三个理由都满足的就应该让它成为社会公益事业,而医疗服务在某种程度上以上的三个理由都满足。第一个是公共物品,预防性的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属于这个范畴,第二个是外部性,普通的医疗服务都具有外部性,大家身体好了,我即使不享受医疗服务也是有好处的;第三个信息不对称我们刚刚说过了。再加上人道主义的价值观,不能让人因为没钱看病而病死。(我们经常说社会主义不能让人饿死,其实文明社会都遵守这条原则,跟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无关。这个其实是全人类的价值观,我们要想法做到这一点,目前还没做到是个问题。)
综上三个理由并从价值观来考虑,我们认为医疗服务是社会公益事业。但是我们并没有做到这一点,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医疗服务费用的上涨幅度远远超过居民收入的上涨幅度。我们来看一些数据。这有一个是1990年到2005年人均一次门诊和住院的收费状况,这15年我们的门诊费用涨了大约12倍,住院费用涨了10倍左右,而与之相对比,城市的收入涨了6倍,农村情况更不好,才涨了5倍。这个是统计意义上的平均,跟“天价医疗案”之类的个案不能相比,但是这作为一个全民普遍现象它的严重性要比个案大得多。这个现实说明我们做不到“不能让人因为没钱看病而病死”这一点。
根据数据,1993年的时候因为没钱而不能看门诊的民众只有5.2%,而到了2003年上升到百分之十几。在这十几年间,经济在飞速发展,但是我们医疗经济的经济可行性没有提高,初级医疗服务(即门诊)的经济可行性反而下降了。关于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有两种,一种是physical accessibility,有人翻译成“物理可行性”,简单说就可以理解成医疗机构离我们的远近,国际标准一般是半个小时的路程。我们国家医疗机构的物理可行性还是不错的,超过一般的发展中国家。但是,我们这里考察的是“经济可行性”,即有没有钱去看病的问题。我们接着看数据,这是一个每隔五年进行一次的跟踪调查,1993年的时候只有5.2%的人因为没钱不去看门诊,城里和农村稍微有些差异,到了1998年,城市有16%的人因为没钱不去看门诊,得了小病就自己扛着或者自己买药吃了;到了2003年这个比例上升到了20%。到下一次调查2008年的时候,不知道数据又会如何?还有同时作的关于住院费用的调查,因为没钱而不住院的比例没什么大的变化,一直也没有改善。住院跟门诊不同,真是得了大病必须要住院,这是没办法的事。
现实是相当一部分人看不起病,这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了市场失灵。针对这个市场失灵,我们能怎么做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