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高薪聘教授,青年学子路在何方?

  事实上,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比引进现成的人才或者只引进具备高级职称的人才,对高校的长远发展更为关键。根据院校实际以及发展需要,适当地引进一些年轻人才,舍得付出成本培养,舍得花费精力塑造,舍得用上心思留住,对人才资源的可持续挖掘与利用,都是至关重要的。国内外大量的高校建设与发展实践已经给出了很好的证明,“引得进,用得上,信得过,留得住”之人才战略,不仅停留在口头或者书面文件上,更被切实用到了人才实践中去。
  人才流动是必要的,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学者,一挪动就会变活,学术研究环境改善了,再加之自身的严格要求,反而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但总体来说,至少在目前,我国尚未形成教授级人才自由而合理流动的成熟机制,在学界腐败之风渐起的今天,供求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与协调,仍然是不无疑问的。究竟是本着学术追求流动,还是奔赴“高薪”而来,想必并非所有的教授都属于前者。若后者所占比重越来越大,那是很危险的。被这家高校高薪引进之后,就会期待愿意出高价的下一家,只要谈成,立马拍屁股走人。如果这种高薪招聘机制盛行起来,那很可能就助长以金钱与物质吸引人才,而不是主要以学风与治学环境吸引人才。在这种机制下,容易使教授滥用自己的身份,其独立学术品格容易减退甚至丧失,还有可能把自身的价值定位于以物质形式衡量出来的“身价”,甚至为此沾沾自喜、高高在上,忘记了教授的良心与社会责任,忘记了教授的使命以及教授职称的价值。有些教授甚至对非属自己所处利益集团的利益漠不关心或者干脆或明或暗地欺压、打击,这委实有辱教授头衔与学者斯文。
  在这种环境下,由于种种因素左右,在所谓的“人才引进”中,德才兼备者除非遇到开明大学与开明领导,否则也未必能进入自己的志愿大学,而一些平庸之流则很有可能会凭借某种网络迎风而入。因此,笔者认为,与其花费巨大代价高薪引进教授和博导,不如踏踏实实相对低成本地引进与培养一批有潜力、有素养的年轻人。大学的治理,不仅要考虑当前利益,大学校长更不应只盯住在位期间的一时功绩,更要有长远眼光、长远打算与长远目标,着眼于大学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惠及包括当代人与下一代人在内的更多受众。目光短视,只求现实的光华,只要看得见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尽管可能会满足一时光彩,但也有可能会留下无穷后患。
  面对这样的问题,除了高校自己调整人才引进战略、改进人才引进政策以及青年学子奋发图强之外,有关部门也应该注重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出台一些建设性意见或者指导措施,建立起切实有效的规范机制,也可以就一些恋恋不舍的“量化考核”、“指标要求”作出大胆的调整与改革,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出台一些防止高校滥用自主权的制约与监督措施,以确保既能充分发挥教授的人才价值,又能让青年学子的真才实学有规律地进入到正常的施展轨道。这样才更好地让年轻人把更多的精力用于提升素养、追求进步,而不是苦恼地追问自己“路在何方”。


第 [1] [2] [3] 页 共[4]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