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问题出发
黄士元
【关键词】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
【全文】
单就论著出版的数量来说,当前我国的法学研究不可谓不繁荣。但是,在这些大量“繁衍”的法学论著背后,却仍然存在着研究方法陈旧、研究视野狭隘的严重问题,以至于法学界并没能奉献出多少具有启发性、创造性的思想和学说。在研究资料早已不成为问题的情况下,如何使法学研究摆脱“幼稚”,如何使法学真正成为一门学问,已经成为我国法学者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这样的研究思路,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就是“中国的问题,世界的眼光”。其中,“中国的问题”应当是法学研究的具体对象,“世界的眼光”则应是研究者所持的思路和所要达到的境界。具体而言,一方面,中国法学要想做出自己的独特贡献,就不能只是重复研究西方学者研究过的问题,重走西方学者走过的老路,而必须从本国正在发生的重大社会转型和法制改革中寻找问题,作为研究的对象;另一方面,在对“中国问题”做出独立的学术研究时,中国学者必须培育自己独特的学术眼光,这时尤其要借助西方法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
那么如何发现真正的中国问题,应采用什么方法研究这些问题呢?根据陈瑞华教授的观点,只有那些在所有现存理论中根本不能得到令人信服的解释的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而研究者只有经过长期的观察、思考和分析,只有站在本学科的最高点,只有具有独到的学术眼光和丰富的想象力,才能发现真正的中国问题。在发现了真正的问题之后,研究者首先要做的就是对这一问题做尽可能精确的解释,然后就是提出假说,也就是可以对这一真正问题做出解释的假设命题,然后对这一假设从证实和证伪两个方面进行论证,看这一假设是否成立,最后将那些经过证实和证伪都不可推翻的假说,放在其它不同的领域进行验证,看能否上升为一般化的理论命题。
陈瑞华教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大量思考,2003年7月出版的《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就是思考的成果之一。该书涉及到司法权的性质、刑事诉讼中的权利救济、程序性制裁、未决羁押、法院变更罪名、重复追诉、证据规则等一系列的问题。从内容上看,似乎属于具有松散性的专题性研究,但在认真研读之后,不难发现,所有这些具有松散性的专题性研究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研究方法上的执着探索和刻意贯彻。陈瑞华教授在该书序言中就明确指出,该书之所以取名为《问题与主义之间——刑事诉讼基本问题研究》,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本人近年来在法学研究方法上发生了一个相当重要的转型。这一转型是他基于对“中国问题”的逐步深入的认识,以及对中国法学研究状况的反思而做出的学术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