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寻找与拒绝:英租威海卫历史档案阅读

寻找与拒绝:英租威海卫历史档案阅读


王一强


【摘要】探索英租威海卫历史文化问题的第一步,应当从阅读档案开始。现存于英国的文书档案涉及英租威海卫42年间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目前所知数量在30万页以上。档案阅读与学术研究之间存在着一种具体的解释学关联,寻找一种具体有效的解释学路径对任何一种研究都具有前提性意义。档案文件本身包含着一个有主导性话题的文本系统,在那些表面上看似杂乱无章的制度性文件堆积中,存在着它的“家族类似性”的文件关系。解释的中心问题不应是文件、文本说了什么,而是它为什么这样说。
【关键词】英租威海卫 历史档案 解释学

【全文】
  1898年至1930年,威海卫成为英国租借地,面积约738.15平方公。英国人租占威海卫的理由与期限是:“英国在华北得有水师合宜之处,并为多能保护英商在北洋之贸易;租期应按照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1]当时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称:英国租借威海卫意在抵制沙俄势力。租借后,威海卫逐为英帝国在东北亚区域的军事战略要地。1930年后,英国又续租刘公岛(原北洋水师所在地)10年,直到1940年交还中国政府。正象当年威海卫被英国人称之为“大英帝国的灰姑娘”一样,这段历史后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鲜见有人提起,以至一般游客甚至不少当地居民竟然只知甲午海战、北洋水师,却不知曾经有过32年的英国殖民统治。一百年后的1998年,威海市档案馆从英国复制了数量可观的英租威海卫历史档案。随着档案材料的挖掘、利用,这段历史才在文化记忆的深处慢慢被找回。
  《环球法律评论》2002年秋季号刊载了题为“清代健讼外证——威海卫英国法庭的华人民事诉讼”的文章,这是第一篇专门研究英租威海卫法律问题的学术论文。作者陈玉心女士为马来西亚籍华人,任教于英国纽卡斯尔大学法学院。她似乎对英国人的前殖民地有特别的兴趣,去了不少此类地方,但她并不是为了发古幽思,她是一位严谨的学者[2],她的那篇文章就是一个最好说明。在那篇文章中,作者分析了一个有趣现象:“本地民众热衷于打官司”。
  在英国威海行政公署二十世纪头几年的一份年度报告里,有一段充满浪漫情调的文字:本地民众将打官司“视同于上剧场或其他休闲场所一般。一位受到伤害的丈夫会步行二十里去向裁判官诉说他全然无力使其妻子恪守为妇之道。一个满腹委屈的乡下人会踉踉跄跄地走出十里地向裁判官状告邻家偷了他六捆草,而且他会在诉状里用诗歌般哀婉动人的词句来恳求这位大人为他作主,在该案件中,他的感激之情比天高、比海深。” [3]当我读到这段文字时,不禁脑海里浮现出萨义德那挑剔的目光,萨义德的东方主义[4] 向我们描绘了“东方”这个具有浪漫情调的“异托邦”意义,作为西方文化的他者,东方被“东方化”了:它是在西方殖民主义文化主导下,被驯化为、被制作成“东方的”。英国档案描绘给我们的是不是一种“西方作品”中的“东方”呢?生活在英人治下的中国人究竟是如何打官司的?说将打官司“视同于上剧场或其他休闲场所一般”,总有点浪漫夸张之嫌,打官司毕竟是场利害之争呀。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