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从宪法变迁视角看法治的发展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作为中国唯一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强调法治,自觉地选择了依法治国作为治国的基本方略;在世纪末修宪时(1999年),更是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写进了根本法;本世纪初(2004年),中国再度修宪,宪法中明确宣示保障人权,法治因素又有所增长。
  法治必然与宪政互相牵连。因此在本文的这一部分,欲探讨的核心问题是:自清末以来至1999年修宪明确宣布追求法治国家目标之前的历次制宪活动与宪政实践,是否与法治发展毫无关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中共在十五大以前的历次修宪,是否具有法治化的实质内涵?十五大明确宣示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后,是否确实反映于宪法变迁中?限于文章篇幅和论题的现实意义,本文在这一部分拟着重探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宪法变迁与法治发展的关系。
  1949年之前,尽管各方政治势力都积极进行立宪活动,但可以说都不想真正实施宪法或无条件实施宪法,法治状态无法达成。然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一时期的宪法变迁对推动法治进展也并非毫无意义。《临时约法》颁布之后,尤其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后,从曹锟“贿选宪法”到蒋介石国民政府三度制宪,说明在中国即使是独裁的统治者也意识到,需要有一部宪法作为统治的合法性依据。这些立宪活动,使人们心中形成了一种信仰:在中国,没有宪法的统治是非法的统治。这应该说是中国早期宪政实践对中国法治发展的贡献。
  1949年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时间,若以宪法变迁角度检视法治发展,又可分为法治的蒙昧时期、萌芽与发展时期和法治地位稳固确立与法治内容进一步发展时期。[19]
  (一)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国大陆颁布了一部起临时宪法作用的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和两部正式宪法(《五四宪法》与《七五宪法》),但法治精神只是在极短的时间段内昙花一现随即凋零残败,法治状态在整体上几乎不存在,这一时期可视为中国法治的“蒙昧时期”。[20]
  《共同纲领》内容简略,大致相当于后来宪法的序言和总纲部分。除序言外,有七章六十条,包括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和外交政策七部分。由于只是临时宪法性质的纲领性文件,对于现代法治内容体现较少,主要有两个条文较为集中地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总纲部分第四条、第五条);但在关于社会制度和政权机关的规定部分,明确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政权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
  五四宪法被认为是制定得较好的一部宪法。它总结了近代中国宪政运动的历史经验,在起草过程中又参考吸收了国际经验(主要是苏联经验),条文、结构比较完备合理。在体现法治进展方面,比《共同纲领》有了较大的发展。宪法规定了较为广泛的公民权利,并规定了逐步扩大物质保障的措施。但毛泽东讲到五四宪法的原则时,只讲了两条:即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可见在当时宪法制定者心目中,宪法主要是作为实现政治目标的工具而制定和存在的,即通过宪法为既存政权赋予合法性,法治观念并未真正受到重视。这样就使五四宪法存在着潜在的危机:一旦政治形势和任务发生变化,必然会影响宪法宪法的稳定性,损害宪法的权威甚至视之为累赘进而弃之如敝屐。历史的悲剧性发展正是如此。[21]
  1955年的胡风事件、1957年反右严重扩大化是对五四宪法中本就微弱的法治原则的冲击,之后随着党的高层领导对法治态度的几乎是一百八十度的转变,法治原则和精神逐步被摧毁殆尽,荡然无存,直至文革期间达到了“无法无天”的登峰造极状态。毛泽东本人是五四宪法的主持者与起草小组的领导者,但曾几何时,其对待五四宪法的态度和言行举止判若两人。五四宪法制定期间,毛泽东曾辞恳意切地要求宪法通过以后,“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首先在座的各位要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22]到了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上毛泽东曾说:“不能靠法律治理多数人……宪法是我参加制定的,我也记不得。……我们每个决议案都是法,开会也是法,……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 1959年,毛泽东更曾明确表示“要人治,不要法治。”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中央政法小组于1958年12月20日给党中央、毛主席的报告中提出:刑法、民法、诉讼法,根据我国实际情况看来,已经没有必要制定了。而正在进行的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等基本法律的起草工作也因此而停顿,从而使我国法制建设的正常进程受到严重干扰。[23]此后近20年时间里,虽有六十年代末与七十年代上半叶的制宪活动与七五宪法出台,但“法治”在总体上被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一部分遭到批判和抑制。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